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了不起的工程

    作者:单霁翔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5日   12 版)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崇尚紫檀之风,是最早认识和开发紫檀的国家之一。紫檀原产于印度,其生长缓慢,非数百年不能成材,故极珍贵。紫檀木的纹理纤细浮动,变化无穷,其色调深沉,显得稳重、大方、美观。我国古代使用紫檀木制作器物历史悠久,东汉末年已见于记载,唐代宫廷中亦有使用紫檀木的记载。至明代,紫檀木更是受到皇家的宠爱。清代,紫檀木大量进入宫廷中,为内务府造办处用于制作清宫家具及文玩之器的必备材料,同时一些富商大贾之家也多使用名贵的紫檀木制造家具及生活用品。紫檀文化可谓历史悠久、内涵深厚,与宫廷生活与艺术也有很深的渊源。

        中国紫檀博物馆不仅收藏了大量珍贵的紫檀木料,更有紫檀雕刻的工艺及专家。2010年,在国务院公布的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中,中国紫檀博物馆申报的“檀雕技艺”榜上有名。

        传播文化、传承技艺也是博物馆的重要职能之一。中国紫檀博物馆以紫檀等珍贵木料复建北京古城门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这也是陈丽华馆长的创意。运用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完全依照古建规矩作法,造型花饰准确精致,将老北京的各个城门“微缩”成一道集历史、建筑、技艺、文化为一体的景观,再现了老北京城门的原貌,见证了老北京城昔日的辉煌古韵。将紫檀雕刻艺术与古老的建筑艺术相结合,给人们一个新的视角感受老北京的风韵,也让更多的国内外观众通过这些作品感受老北京浓浓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陈丽华从事这门传统工艺已有40多年,对此付出了巨大心血,并持续开展对老北京各城门的制作工程。她对传统工艺的执着,造就了她的成就。据我所知,她曾八下印缅深山老林,一直在为寻找这种珍贵木材付出无比的艰辛,带领着手工匠人遵循古建原型,运用传统手工雕刻技法,将一座座北京城门“微缩”成独特的景观,再现了京城原貌,呈现出古老韵味。2012年,她的第一件作品“紫檀雕老北京城楼——永定门”完成,展现出老北京城楼的时代特色,再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艺术特色。可以说,对促进北京名城保护、推动北京中轴线申遗,以及弘扬北京优秀历史文化,起到了积极重要的推动作用。

        就在日前举办的“首届中国北京国际艺术臻品展”上,首次公开展出了“紫檀及阴沉木制德胜门”,作品按照1:10的比例进行复制,不但包括了德胜门城楼,而且还依据资料复原出了瓮城和箭楼部分。梁枋、斗栱、木装修等木构件以紫檀木为原料,砖石构件及瓦面用阴沉木制作,门钉采用黄铜鎏金,千斤闸外包黄铜皮,可谓真材实料、技艺精湛。

        随着时代发展和变迁,现代工艺不断进步,“檀雕技艺”的传统也面临着一定挑战。机械制作普遍取代传统家具制造,比如细致的雕刻环节,现在很多制造厂家开始使用机器来雕刻完成。工作效率大大提高,人工成本得以节省,但是手工雕刻中融汇了工匠艺人的理解和领悟,作品中渗透出来的神韵,是机器雕刻不能取代的。陈丽华致力于紫檀文化及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传播,这份执着与贡献的精神值得肯定。

        老北京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要注重静态古建筑的保护,更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要将北京的文化传承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关联起来,才能使得老北京文化真正重现生机与活力。作为一个在老北京四合院中出生和长大的“老北京”,我对北京城的建筑及文化感情深厚、受益颇深,也在不断地通过各种途径为保护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做出自己的努力,同时,也希望更多的社会力量投入到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事业中来,让传统文化和传统技艺世代传承、发扬光大。

        (作者为故宫博物院院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