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2月11日 星期四

    二 舅

    作者:席攀 《 光明日报 》( 2014年12月11日   05 版)

        长期以来,我都以为,自己最思念的人是姥姥。后来发现,每当我思念姥姥的时候,总会想起另一个人来,那就是我的二舅。

        20世纪60年代,因为家庭的变故,两岁的我被命运之手从贵州拽到了河南。所幸的是,在那个名叫“南皮”的小村里,姥姥把所有的人间温暖都给了我。

        姥爷是在我出生后不久去世的。姥爷与姥姥育有5个儿女。大舅随部队南下贵州后,于20世纪50年代,把我母亲和小舅接到了南方,大姨早年远嫁到了东北,老家只留下了二舅。听老人说,当年二舅也是有机会南下的,但他终究还是留在了老家。

        二舅学过厨艺,做得一手好白案。逢年过节或是家中有事需请客时,二舅那胖胖的身影就会在厨房里忙得团团转,常常是一手掌勺,一手擦汗。最喜欢二舅炸的油条,黄油油、暄乎乎,还没挨到嘴,心就开始美了。

        二舅在公社的信用社工作,用老百姓的话来说,就是吃皇粮的。可他身上却全然没有半点所谓的干部做派。农忙季节,一到休息日,他就和庄稼汉们一起,光着脊梁到地里干活。

        二舅工作的地方离家只有几公里,平时回家很方便,隔不了几天,他就会在下班之后,蹬着自行车回到家里。他人缘好,嗓门大,老远就能听到他和街坊们打招呼的声音,随后就推着“哗哗”作响的自行车走进院门,进门就喊:“娘哎,俺回来啦!”二舅回家,通常是要带些点心之类的东西的,这些东西又经姥姥之手,大抵归我享用。我喜欢二舅回家。

        有时候,二舅也会在天黑之后回家,若我和姥姥屋里的灯还亮着,他就会凑到窗前轻声说:“娘哎,俺回来啦,咱说会儿话吧?”如果姥姥说:“不早了,睡吧。”二舅就会应道:“中,那俺去睡了。”要是姥姥说:“中,说会儿话吧!”二舅便会轻声推门进来,于是,屋里一下子就会明亮许多,因为他那张端端正正的国字脸上,挂满了阳光般的笑。二舅对姥姥说的,大抵是南方的大舅又进步了呀,小舅又如何在部队提干了呀,抑或是桂英(我母亲)又上光荣榜了呀……姥姥的反应通常是:“中,中,那就中。”或者是:“告诉他们,咱家啥都中,别惦记俺……”总之,二舅和姥姥,嘴里说的和心里想的永远都是美好的。

        二舅是快乐的,姥姥也是快乐的,这种快乐,源于他们心中的爱。而且,这种快乐,在两颗心之间同频共振,互添能量。这是我多年之后品味出来的。

        我7岁那年被母亲接回贵阳。一晃,几十年过去了。然而,岁月的流逝,丝毫也没有冲淡我对南皮的那份特殊的情怀。

        1994年的秋天,我在北京结束了一次短期学习后,前往河南探望姥姥。我还要了却一个心愿:带二舅到南方去散散心。

        下了火车,再上汽车。当汽车驶进丰庄站时,二舅已扶着自行车候在路边了。一别又是六七年,上次回南皮,二舅还没这么多白发。不过,二舅精神还好,依然笑容满面。简单的一番问候之后,我和二舅便一人骑着一辆自行车,向南皮奔去。走过大路,一上小道,沿途都是二舅的熟人,每见熟人,他都要下车来打招呼,他下我也得下。就这样,我跟着二舅一路不停地下车上车,且停且行……

        半躺在炕上的姥姥,已是苍苍白发。我三步并作两步,到姥姥跟前,这次不像往常,我没有扎进姥姥的怀里,而是把她搂进怀里,姥姥的身躯更小了。姥姥说:“俺在电视上都瞧见你了,中啊。”——那时候,贵州卫视刚刚上星,我在一档栏目里做主持。

        晚上,我精心为姥姥洗过她那双小脚后,便挤到了姥姥的炕上。每次回南皮的第一夜,我都是要和姥姥睡的。二舅如我所期,也来到姥姥炕前,说:“娘哎,咱说会儿话。”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

        次日,我把想带二舅去南方散散心的打算告诉了他。二舅说:“不了。”我说:“为啥?”他说:“有你姥姥在,我是哪里也不去了。”

        1995年后,90多岁的姥姥已经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二舅和二妗更是寸步不离姥姥的炕前,轮流陪伴姥姥过夜。有时候,村里的老伙伴们约二舅打牌,他也总是要把牌桌支在姥姥的炕前,一来守着姥姥他心里踏实,二来姥姥喜欢热闹。为了不让姥姥身上长褥疮,二舅还特意买来一个大木盆,像对待孩子一样,定期和二妗给她洗澡。每想到这,我眼前就会浮现出两个七旬老人侍奉一个九旬老人的情形,心中便会涌满感动。

        姥姥是在她97岁仙逝的,她走得十分安详。姥姥的丧事,二舅本打算简办,然而万万没想到,前来送葬的人多得大大出乎预料,许多人是从几十里外赶来的。据说,这是方圆百里近百年来最盛大的一次葬礼。人们羡慕这位幸福的逝者,更敬重她的好儿子。

        2000年,二舅带着二妗,踏上了南下的列车,去探望他那离休后定居昆明的长兄,我的大舅。病重的大舅已来日不多。

        离开昆明,二舅本打算在贵阳逗留几日,但因二妗上了火车后胃病复发,便临时决定不在贵阳下车了。于是,我们举家前往车站,看望两位老人。

        在站台上又见二舅,他已是耄耋老人,但国字脸上依然泛着阳光般的笑,只是没了门牙;二妗的头发也全白了。

        短暂相聚,我们拍下了一张合影。这张照片如今架在我写字桌的一隅,照片上的二舅,紧紧挽着二妗,笑容依然灿如阳光。我时常在闲暇的时候,读照片上的二舅,心中默念圣人的古训: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

        (作者系贵州省贵阳市文艺工作者)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