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30日 星期日

    手机摄影(第十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手机影像试验展)

    设问手机摄影

    章翔鸥 博尚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30日   09 版)
    严明手机摄影作品
    颜长江手机摄影作品

        手机原本是一种通话和发送字符信息的工具。虽然早在十多年前,就出现了附加照相功能的手机,但10万像素的低劣画质和手机、相机的单纯捆绑,在当时并没有引起人们的过多关注。随着智能手机的出现、数字技术的迅速更新、软件的逐步丰富、生产成本的大大降低以及手机网络的快速升级,手机已脱离了通信的单一功能模式,成为越来越多的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近两年,即时通信软件的发展,又使得文字、图像和视频的传播变得更加便捷,而且手机的随手拍比文字和语言来得更直接,更有说服力,图像似乎就此成了虚拟网络和即时通信中一种新的媒体语言。手机成了人们在公共平台展露私人生活的一件利器,建立了虚拟社会关系的一个新的生产模式。现在人与人距离的远近,不再是物理意义上的面对面,而是是否相互加了手机交友软件。

        作为一种通信工具,手机摄影实现了照相机无法达到的便捷性。不需要专业知识,软件已经充分人性化,任何人都可以拿起手机,随手记录,然后发送到即时通讯平台。这样的图像既充当了“到此一游”的证据,也满足了人们“秀”私生活的欲望,有时甚至生意也可以移植到手机上来进行。可以说,手机让人们被关注,哪怕只是在手记软件里。人们越来越依赖手机,也产出越来越多的手机图片。归根结底,手机和手机摄影由于其独特的互动性,使每个人成了一个媒体中心,让传统意义上的新闻摄影相形见绌,所以,这个时代又被人们称为“自媒体”时代。

        手机摄影的泛滥似乎打破了艺术的霸权体制,现在“人人都是艺术家”,图像的制造和消费变得更加民主,似乎置艺术于一种新的死地。但是,“自媒体”终究不是大众媒介。图像和作为艺术的图像之间的区分是否依然存在?手机摄影是不是真的会让摄影“死去”?那么让摄影死去的,究竟是手机摄影本身,还是手机摄影背后那些更为复杂的、更深层次的东西?这又回到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上,我们谈的摄影,究竟是摄影的哪一部分,是作为艺术的摄影,还是功能性或工具化的摄影?从摄影推延至艺术,艺术创作会因为手机这一新的“义肢”的出现而改变吗?艺术和媒体,乃至“自媒体”究竟有何关系?这种关系是否会危及艺术自身?手机摄影能否从媒体的文本性语言,上升到一种新的艺术语言,甚或成为一种新的媒介?

        在摄影史上,每每有新技术的出现,对于其未来将如何发展,或者将使得摄影向何方去,人们总是无法即刻给出答案。从艺术项目出发,提出了设问,自然也没有必要去设法回答,因为万事皆有可能。开放性的探寻、设问有时候甚至比给出答案更为重要。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