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委员风采·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国画家李延声

    妙手丹青绘传人

    本报记者 靳昊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5日   12 版)
    李延声自画像
    金钱板传承人邹忠新 李延声作

        “听说北京来人为自己画像,他特意让人帮着穿上崭新的青色演出长袍,拿出珍藏的金钱板,被搀扶着坐到房门口的椅子上,开始表演……说唱声情并茂,直指人心,引得敬老院的老人们,或拄拐或步履蹒跚地赶来欣赏,为他鼓掌叫好。”

     

        全国政协委员、著名国画家李延声在其画册《神工》一书中,这样叙述他与邹忠新老人交往的经历。邹忠新是著名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金钱板表演艺术家。画中的他,一手拿着金钱板,一手在比画着,沉浸在动情的表演中。这幅毛笔速写仅寥寥数笔,却形象传神。

     

        《神工》被誉为我国画家笔下第一本为民间艺人“树碑立传”的画集。当中既有梅葆玖、刘兰芳这样的知名艺术家,又有很多不知名的“乡野天才”,画像人物涉及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传统戏剧、曲艺和传统手工技艺等10个方面。画册中108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毛笔速写肖像,是李延声用一年多的时间到全国各地拜访绘就而来。他高超而传神的毛笔速写功力、极传统又极现代的写意线条和清新爽健、充满抒写意味的画风,让非遗传承人的形象跃然纸上。

     

        “神工绝技真国宝,妙手丹青写传人。”时任文化部副部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为李延声题写的这句诗,恰如其分。

     

    倾心保护传统文化

     

        除了为非遗传承人画像作传,作为连续三届的全国政协委员,李延声还多次在全国“两会”上提出提案,为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奔走疾呼。

     

        2003年开始担任全国政协委员时,针对当时中小学校书法教育薄弱的状况,李延声就和一些政协委员联名提出书法进校园的提案。如今,书法教育已经在很多学校得到推广,越来越多的孩子开始学习并热爱上了书法艺术。

     

        此后,李延声又在“两会”上提出设立国家创作艺术基金,借此推动民族原创性艺术创作,深化民族艺术理论研究,做好艺术品的策划展览、研讨和出版活动。

     

        去年,他联合一些政协委员提出,建议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诗歌列入中小学教材,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诗歌认识非遗、热爱非遗。“有关部门也认为我们的提案很好,但是到现在还没有拿出具体措施来。希望你们能够为这件事再呼吁一下。”李延声对记者说道。

     

        今年的“两会”上,李延声又联名提出了建议国家加大对非遗传承人扶持力度的提案。“现在我们国家一共有1986位国家级的非遗传承人,这和全国13亿人口比起来,可以说比例是很小的。”李延声谈起这项提案的初衷,“现在国家每年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有1万元的补助,但是对很多边远地区的艺人来讲,生活还是很困难,有些地方戏现在都演不下去了。所以我们建议国家最好能把补助提高到3万元,调动起非遗传承人的积极性。”

     

    笔墨为时代立传

     

        李延声今年已经71岁了。在漫长的艺术人生里,他一直秉持着“笔墨当为时代立传”的艺术追求,通过传承和创新国画艺术来守住中华文化之根,张扬民族精神。

     

        1967年大学毕业后,他主动请缨到山西煤矿工作。在太原的西山煤矿里,他与矿工朝夕相处,度过了8年时光。也就是在这里,他拿起手中的画笔,画前人所未画,将坚韧阳刚、充满力量又不失温情的矿工形象向世人展现出来。

     

        80年代,美术界流行起解构主义,李延声却不与潮流为伍,他花大力气在故纸堆中搜集资料,创作出名为《正气篇》的人物画卷,精心塑造了中华民族历史上近百位杰出人物的神情风貌。

     

        90年代,李延声用近两年的时间画出了《魂系山河》大幅国画,将鸦片战争以来,无数仁人志士慷慨赴国难的英雄豪气挥洒于笔墨之间。后来,他又耗费16年的时间画了一百多位大师级的人物,结集成为《智者》一书出版。

     

        如今,李延声还在乐此不疲地为非遗传承人画像。“我准备再出一本画像集。趁着我现在腿脚好,要多跑跑,有机会的话争取上门拜访他们。”

     

        “我是搞中国艺术的,非物质文化可以说是中国艺术的根和魂。它所传承的不仅是智慧、技艺和审美,更重要的是一代代先人们的生命情感。所以,我非常希望自己能为非遗的传承尽一份力。”李延声说。

     

        (本报记者 靳昊)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