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25日 星期二

    “大森林”如何保障国家生态安全

    ——关于实施“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调查与思考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课题组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25日   11 版)
    生活在额尔古纳河畔的鄂温克族猎民。CFP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庞希江在晾晒刚刚采摘的滑子菇。CFP
    黑龙江省黑河市近郊小兴安岭秋色宜人、风景如画,醉人的山色吸引众多游客流连忘返。CFP

        在我国版图的右上方,有两条南北纵贯的千里森林带,它就是众所周知的大小兴安岭,其主体部分在黑龙江省。大小兴安岭林区因其特殊的地位,能否成功转型,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大局。这片古老的大森林,在长期过度采伐中,一度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险局。随着一系列保护政策的出台,这种状况得到了初步遏制,但大小兴安岭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依然任务艰巨。2014年5-7月,由黑龙江省委宣传部、光明日报、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联合组成的课题组,分赴伊春市和大小兴安岭林区,通过座谈、个别访谈、实地考察等方式,对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和经济转型进行了深入调研。

     

    A.大小兴安岭是我国天然生态屏障

     

        这里辽阔的林海北御西伯利亚寒流、内蒙古寒风,南阻太平洋热浪,西防黄沙进犯,是东北地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影响着气温和雨量的再分配,是我国东北商品粮和畜牧业生产基地的天然屏障,对调节东北、华北平原气候,维系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呼伦贝尔草原良好的农牧业生产环境,具有重要意义。

     

        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是国家重点林区之一,新中国成立65年来,林区建设者以“突破高寒禁区精神”,累计生产木材7亿多立方米,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经过长期高强度的开发,林区可采森林资源逐步枯竭,传统林业经济萎缩,林区发展陷入“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境地。

     

        1998年,长江、松花江、嫩江特大洪水过后,社会各界对“何以如此”进行了多层面的深刻反思。人们认识到,这些江河上游原始森林大量减少,沿途生态环境破坏,调蓄洪水能力下降,是灾害最重要的成因。时任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黑龙江视察时提出封山育林,希望能“青山常在、永续利用”。同一年,国家开始在大小兴安岭林区和黑龙江森工林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试点。开发了百年的大小兴安岭,由此进入休养生息时期。

     

        为缓解大小兴安岭林区“资源危机、经济危困”的局面,同时也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实施找到突破口,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推广了森工林区旨在保护林木资源、开展多种经营、实行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的“清河模式”。全面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来,黑龙江省在发展战略上坚持以生态建设为主,确立建设生态、保护生态在林区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为大小兴安岭林区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林区的“两危”状况开始缓解,森林资源实现恢复性增长。据最新统计,黑龙江森工林区和大兴安岭两大国有林区森林面积增加了100多万公顷,森林总蓄积增加了1.7亿立方米。两大林区少伐木材1亿立方米,少消耗森林资源1.6亿立方米。

     

        2010年,《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2010-2020)》获国务院批复。根据规划,从2011年起,可采资源基本枯竭的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全面停止主伐。国家确定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区,包括大小兴安岭林区的50个县(市、旗、区),总面积为43万平方公里,总人口818万人,林业职工55万人。其中黑龙江省39个县(市、区),占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森林生态功能区范围的三分之二以上。规划区是黑龙江、松花江、嫩江、乌苏里江、图们江等五大水系及其支流的重要源头和水源涵养区,保存着完整的天然寒温带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对水土保持、调蓄水分、纳碳制氧、维持寒温带生物物种多样性和区域生态平衡、保障国家和东北亚生态安全,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实施三年来,黑龙江省加大资源管育,大小兴安岭生态功能逐步恢复。林区木材产量由2009年的447万立方米逐年调减,今年4月1日实现了全面停伐。林区林木蓄积量由2009年的11.4亿立方米提高到2013年的12.2亿立方米。林区累计更新造林465.7万亩,完成中幼林抚育2682万亩,各类自然保护区增加到93个,总面积达277万公顷。

     

        随着“三北”防护林体系建成,大小兴安岭林区“天保工程”、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的实施,我国每年遭受到西伯利亚寒流带来的沙尘暴天气侵袭的次数在大幅减少,黑龙江发生次数更是降到了历史最低点。近年来在我国很多地方频频出现的雾霾天气,在黑龙江很少见,网友们把这里的空气称为“中国好空气”。大小兴安岭林区的生态屏障作用,让“北大荒”这个中华大粮仓风调雨顺,获得了粮食产量“十一连增”的佳绩。黑龙江大小兴安岭林区在维护区域生态和粮食安全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B.在保护中发展 在发展中保护

     

        为切实担负起保障国家生态安全的重大使命,黑龙江坚决贯彻落实国家停伐决定,采取严格措施守住森林、湿地、植被、物种四条生态保护红线,进一步提高森林蓄积质量、林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功能,保护好黑龙江的大森林、大生态。同时,全力落实林区转型发展政策措施,转变思维方式,科学规划设计,强化责任担当,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共同推进林区转型发展。

     

        2014年,黑龙江省委省政府将全面推进落实《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规划》等五大规划作为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总抓手。8月19日,省委常委会明确提出,必须着眼于国家生态建设全局和黑龙江长远发展,切实肩负起生态环境保护的重大责任,推动“林业经济林中发展、林区工业林外发展”,加快国有林区由林业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变、由木材产业向接续产业转型,以走出一条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林区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快经济转型,发展林下经济等接续替代产业。黑龙江省伊春市营造、改培红松果林2.4万亩,蓝莓等小浆果面积达到4.9万亩,该市人工栽培的五味子、人参等药材面积不断扩大,森林食品及北药业增加产值达42.5亿元。图强林业局53户职工建成3个大型养殖场,养殖貂、狐狸达10万多只,现已脱贫致富。

     

        大力实施林权改革,大大解放林业生产力。“山定权、树定根、人定心”的伊春林权试点改革,进一步理顺了林业生产关系,极大地调动了林区职工经营林业的积极性,实现林区职工安居乐业,促进林区和谐稳定。林区民生事业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发挥好国家重要的纳碳贮碳基地作用。经过近十几年的恢复,大兴安岭林区活立木总蓄积达5.4亿立方米,森林覆盖率81.2%。据测算,林区每年贮碳能力达到9.4亿吨,占全国贮碳总量的3.5%,纳碳、贮碳、制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高达1163亿元,在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维护气候安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发挥好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作用。8.3万平方公里的大兴安岭山脉和森林共同抵御着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旱风的侵袭,使来自东南方的太平洋暖湿气流在此涡旋,同时减缓了呼伦贝尔草原的沙化进程,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区营造了适宜的农牧业生产环境,有效地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

     

        发挥好国家重要的水源地和涵养区作用。黑龙江、嫩江等水系及其主要支流是我国重要的水源地和涵养区。两大集水区内大小河流500余条,年径流量156.4亿立方米,为哈尔滨、大庆、齐齐哈尔等大中城市提供了宝贵的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水。同时,林区也为将来实施北水南调,缓解吉林、辽宁等地水资源短缺,提供了有效的水源补给。

     

        发挥好国家重要天然寒温带生物基因库的作用。这里不仅是国家天然林主要分布区之一,也是我国重点寒温带明亮针叶林区,适生着各类野生植物900余种、野生动物300余种,物种十分丰富,生态系统相对较为完整,森林、灌木、草原、湿地和野生动植物资源共同形成了我国有代表性的寒温带生物基因库,对保持我国生物物种的多样性意义重大。

     

    C.老办法不管用了,国有林区如何焕发新活力

     

        国家做出全面停止大小兴安岭林区天然林商业性采伐的重大决策,为黑龙江坚守生态红线、推动生态保护建设创造了重大战略机遇,同时也对林区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大兴安岭林区现有债务43.4亿元,每年因停止采伐减少收入8.6亿元,还债和发展压力很大。老观念、老办法不管用了,必须大胆改革创新,为林区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要“依托而不依赖资源”,大力推动思想解放,破解改革发展困局。建设生态功能区,木材生产任务势必急剧减少。全面停伐后,林区已经到了非改不可、非转不可的生死关头。国有林区改革已经进入“深水区”,但还没有真正摆脱体制机制障碍,还存在“不愿改革、不想改革、不会改革”的问题。林区要谋生存、图发展,必须增强转型发展紧迫感和责任感,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规划的历史性机遇,加速实现“四大转变”: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以国有经济为主向多元经济转变,以传统林业为主向现代林业转变,以单一林业经济为主向林区经济转变。要充分利用森林生态和林下、地下资源,实现由“独木支撑”向“多业并举”、“林业经济”向“林区经济”的快速转变,做到依托而不依赖资源、林中经济林外发展、单一经济循环发展,重点发展林区绿色经济、低碳环保经济、域外合作经济。要彻底打破以木材采伐为主的经济格局,形成以生态产业为主导型产业的发展方向,构建营林业、木材生产业、林产工业、种植养殖业、森林食品业、北药业、森林生态旅游业和清洁能源等八大产业竞相发展的局面。

     

        “不卖木头改卖旅游”,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破解产业升级难题。大小兴安岭林区拥有丰富的森林、林地、湿地资源和其他林下资源,发展优势得天独厚,蕴藏着巨大的经济潜能,为经济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森林资源和生态系统是最大财富、最宝贵资源,也是林区生存发展基础。要发挥优势发展非林产业。只要认清发展优势,利用资源优势,面向市场,主动进行调整,发展循环型经济,发展绿色食品,发展林区特色种养殖业和林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就能闯出一条具有林区特色的产业特色发展之路;要加快发展新型生态产业。林区地域特色浓郁,做强旅游产业是林区发展生态产业的战略抉择,大有文章可做、大有事业可为。要通过努力,把林海雪原打造成养生度假天堂和人人向往的世外桃源,为林区职工带来更多的“真金白银”。

     

        “生态有价使用有偿”,大力提高生态效益,突破生态恢复困境。要建设完整的生态保护体系。提升生态效益关键是加强生态体系建设,必须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提升湿地保护能力和水平,加大对生态功能明显的林间湿地、河流源头湿地、河谷洪泛湿地的保护力度,采取建设湿地公园的形式强化保护实效。加大林地、耕地保护力度,严防林地、土地资源流失。生态是产业,也是产品,生态系统和生态产品是宝贵的资源,应大力推进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充分实现生态建设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大小兴安岭林区肩负着全面保护林区物种资源,建设完善林业与生态体系,为东北大粮仓、华北大平原乃至东北亚构建生态屏障的责任,必须建立与完成这一使命相呼应的生态投入和效益补偿机制。要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建议国家参照湖南、福建、江西等省的做法,对破坏生态环境所有行为均提供相应补偿。比如,在城市收取汽车尾气污染补偿,在石油、煤炭有色金属等矿产开发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生态补偿金专项用于造林、补水等森林湿地生态恢复。

     

        “搞好森林造护育保”,大力培育森林资源,解决资源萎缩问题。造林、护林、育林、保林是系统工程,要大力进行退耕还林、退矿还林、退厂还林工作。目前,黑龙江省土地沙化碱化450万公顷,重要国际湿地萎缩和功能退化严重,扎龙、洪河、七星河等国际湿地因缺水导致出现沙化、火险、断流现象。造林资金投入严重不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金标准过低,国家对湿地尚未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深层制约因素。建议国家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为林区生态建设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推进森林培育。提升林区生态效益,重点是要抓好造林绿化、营林生产和森林培育。国有林区要变砍树为植树,看护树木,保护林木。要通过深化森林资源管护经营承包责任制,抓好中幼林抚育、人工造林、低质低效林改造,通过引进推广先进技术,调整更新方式,优化树种林种结构,不断提升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能力和水平,实现珍贵树种的加速生长、混交林和复层异龄林的加速形成、森林蓄积总量的加速提高。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抓好域内坡耕地、地表植被已破坏的山坡地、超采造成森林植被破坏的陡坡山地、矿山及修路等工程建设形成的废弃地等生态破坏严重区域的生态修复和治理,大力推进退耕还林、退耕还草、退耕还湿,退矿还林、退厂还林,为林区生态整体恢复创造条件。

     

        “大美龙江生态先行”,大力建设生态文明,破解政策支持之需。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考虑地处高寒地区的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建设任务的艰巨性、复杂性和特殊性,建议给予更多的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保护好、恢复好、建设好这个中国生态先行区。切实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大森林培育投入,促进森林资源的恢复性增长。应将林区森林防火经费纳入中央财政预算,在森林防火道路、重点火险区治理、远程监控系统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全力确保森林资源安全。加大森林管护投入,应充分考虑全国收入增长、物价上涨等因素,由国家财政拨款,建立高寒地区重点国有林区森林管护人员工资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林区管护人员工资性收入水平,逐步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出台全面停止木材采伐政策,因此造成的费用缺口由国家比照二期“天保工程”给予相应补偿,使森林资源得到更快更好恢复。形成国家支持重点国有林区生态文明建设的长期政策和长效机制。建议出台鼓励民间投资生态建设政策,将林地无偿承包给林业职工和战略投资者,根据林木成材期,延长贷款年限,全额予以贴息,实现栽、造、用有机结合,在林权上谁造林就归谁所有,在效益上谁造林就归谁所得,最终实现国家得生态效益、地方政府得环境效益、个人得经济效益。出台林业生态产业扶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国有重点林区相关生态产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对为保护当地生态发展的异地经济,应给予大力支持。积极推进碳汇交易,加快森林碳汇进程,加快建立碳汇交易平台,将生态地区与生态惠及地区之间的保护与被保护、给予与反哺的关系,以法律或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使林区的生态效益最直接、最现实、最有效地转化为经济效益,加速重点国有林区生态保护与恢复。

     

        (执笔人:刘云龙、张翔、孙明泉、庞玉红)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