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接“地气” 干大事

    赵亮江 徐纲领 屈玲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9日   11 版)

        面对总部某重大任务,肩负技术支撑的广州军区某部高级工程师杨丽华信心满满,一路披荆斩棘,突破重重难关。但任务总结表彰会上,他却出奇的淡定。有人打趣说,这几年他各种大奖拿得手发软,怕是有些麻木了。此话不假,全国“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全军十大学习成才标兵等全国、全军级的奖牌,杨丽华还真没少拿,但熟悉杨丽华的人知道:他人在领奖台上,心却留在研究室里。

     

    “基层部队条件虽差一些,但那里更需要我”

     

        2001年10月,离开大学校门来到部队,杨丽华被分到广州军区某部科装处科研科。

     

        新人报到先摸底。本想给他个“下马威”,可大家轮番上阵,也没能难住杨丽华。几经考查,副科长杨于村破格将他招入自己的项目组。在项目组,杨丽华这个“插班生”一点不含糊,处处敢为人先。半年后,项目开发成功,并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杨丽华也拿到他人生第一枚三等功奖章。

     

        对杨丽华这个“天才”,部队如获至宝。不久便派他到上海某研究所,参与某项目的联合开发。杨丽华很快成为某核心分系统的研发骨干。项目研发结束时,研究所有意将他留下。杨丽华却说:“基层部队条件虽差一些,但那里更需要我。”

     

    “技术只有接上‘地气’,才能焕发生命力”

     

        “不用测试了,肯定不行。”这是杨丽华面对多位院校专家说的话。

     

        那年夏天,某军队院校准备将一套新开发的装备拉到部队阵地测试。杨丽华看了看装备资料,直言他们的算法没有考虑到一线阵地的天气、海拔等实际情况,建议他们添加一个修正模块后再来测试。可院校方面坚持一试,结果个个都对杨丽华竖起大拇指。

     

        “技术只有接上‘地气’,才能焕发生命力。”杨丽华说。某执勤点编制小,值勤人手不足,官兵很难休一次假。杨丽华研究发现,这项业务的很多人工环节可以通过软硬件来实现,而且可靠性更高。他索性住在这个执勤点上,在第一时间验证自己的想法和阶段性成果。半年后,他的研究成果出炉,使某项工作的周期由一个月缩短到一周,准确率提高20%,改变了这项工作离不开人工的传统认识。

     

    “人在最基层,但眼睛要盯着世界技术最前沿”

     

        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被院士金怡廉评价为:“不仅技术上有重大创新,而且改变了全军某领域传统装备的形态,节省了大量建设成本,整体技术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很难想象,这么先进的一套装备,竟是由杨丽华这个基层工程师领衔开发的。

     

        项目启动之初,杨丽华就提出自己的设想——放弃传统研发套路,采用“高性能集群计算机”技术。此话一出,立即遭到大家反对。因为这一技术太过超前,贸然采用新技术风险实在太大。有人说:尝试新技术,那是科研院所的事,咱基层单位各方面条件有限,稳扎稳打出点小成果就行了。还有同事劝他:你出了那么多成果,前途一片光明,没必要冒这个险。

     

        “搞科研,如果患得患失、不敢走新路子,那就是死路一条。”杨丽华说:“咱人虽在最基层,可眼睛要盯着世界技术最前沿。”一向温和的他力排众议。结果,原计划3年完成的项目,杨丽华和他的团队只用了一年多时间就开发成功。目前,该系统已向全军推广。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