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中新关系创造了多个“第一”

    ——访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

    本报记者 李志强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9日   08 版)

        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11月19日至21日对新西兰进行国事访问。为此,中国驻新西兰大使王鲁彤近日接受了记者的采访。王鲁彤说,这是中国国家元首11年来首次访新,是习近平主席本人时隔4年再度访新,对两国关系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访问期间,习近平主席将会见迈特帕里总督,与约翰·基总理会谈,就进一步巩固两国关系,规划两国在各领域务实合作及共同关心的国际地区问题交换意见。双方将签署涉及经贸、金融、电信、林业、食品安全、教育、旅游等广泛领域的合作协议。习近平主席还将出席中国—新西兰市长论坛启动仪式,参观农牧业高科技展等活动。

     

    互信互利前景广阔

     

        王鲁彤认为,中新两国应乘习近平主席访问的“东风”,顺势而为,推进两国关系不断深化。一是继续加强政治互信,拓展双方各层级交往。二是大力加强经贸合作,巩固和扩大农牧业领域合作,并培育食品安全、农业科技、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新的合作增长点。三是共同拓展友好城市、科教、文卫、旅游等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努力把人文交流打造为中新关系发展的又一大支柱。四是以新西兰成功当选2015-2016年联合国安理会非常任理事国为契机,进一步加强双方在多边事务中的合作,拓展双边关系内涵。

     

        王鲁彤强调,正如习近平主席指出的那样,政治互信和互利合作是中新关系的“双引擎”。只要双方继续牢牢把握住这两点,不断深化人文交往,拓展多边合作,中新关系一定能够不断迈上新台阶。

     

        王鲁彤表示,中新建交42年来,两国关系取得跨越式发展,创造了中国与发达国家关系中的多个“第一”:新西兰在发达国家中第一个完成中国加入世贸双边谈判,第一个承认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地位,第一个与中国展开双边自由贸易区谈判,第一个与中国达成自由贸易协定。中新关系已经成为中国同发达国家发展互利合作关系的典范。

     

        王鲁彤指出,当前,由约翰·基总理领导的新西兰国家党新一届政府正全力推进国内改革议程。在此背景下,双方领导人的再一次握手引人注目。许多新西兰朋友认为,新西兰能够成功应对此次国际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新自贸协定和对华经贸投资合作。新西兰政府出台的“中国战略”就是要将本国未来发展与中国发展战略协调起来。两国发展战略越契合,双边关系发展方向就越明确,互利合作的前景就越广阔。

     

    中新关系再创佳绩

     

        在王鲁彤看来,近年来中新关系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有四点。

     

        第一,两国政治互信不断加强。今年是中新“高层交往年”,约翰·基总理今年3月进行了任内第四次访华,11月又赴华出席APEC会议,习近平主席对新西兰的国事访问,是两国最高领导人自1999年以来首次实现年内互访。

     

        第二,新西兰国内朝野各界在发展对华关系方面具有高度共识。今年,新方10多位部长相继访华推动合作。去年,新政府专门出台“中国战略”,制定与中国各领域合作的具体目标。新方还在成都新设总领馆,驻华总领馆数量达到4个。

     

        第三,两国经贸投资合作不断取得新进展。中新自贸协定签署6年来,双边贸易额年均增幅在20%以上,提前实现2015年双边贸易额达到200亿新元的目标。中国已跃居新西兰第一大贸易伙伴、出口市场和进口来源地,对华出口约占新方出口总额的近四分之一。多家中国知名企业在新投资。新西兰元今年成为全球第六个与人民币直接兑换的货币。两国领导人提出了到2020年双边贸易额达到300亿新元的新目标。

     

        第四,两国人文交流不断扩大。据中方统计,截至今年8月,中国赴新西兰游客为17.2万人,中国成为新西兰第二大旅游客源国。在3所孔子学院、15个孔子课堂和新西兰其他政策的推动下,新西兰人对中华文化和中文的热爱方兴未艾,今年5月自发正式推出西方国家中的第一个“中文周”,创造了双边关系的又一个“第一”。

     

        (本报惠灵顿11月18日电 本报记者 李志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