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19日 星期三

    走基层·水文科技人员在汛期

    手中无“剑”也要“亮剑”

    ——在江西省梓坊水文站的思考

    本报记者 王国平 胡晓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11月19日   04 版)

        11月初,记者来到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聂桥镇梓坊村的梓坊水文站,发现科技手段在防汛抢险中也有失效的时候,但水文人依然是“耳目尖兵”。

        梓坊水文站站长桂良友是80后。他的代步工具是电动摩托车,到镇上买菜来回要四五十分钟。记者驱车来到这里,一路颠簸,而且路还是刚刚修整过的,边走边发现,房子越来越少了——水文站所在的位置有些偏僻。

        不过,水文行业的硬件设施该有的这里都有了,是“标配”。梓坊水文站主要为鄱阳湖的支流博阳河把脉。梓坊水文人平时工作按部就班,“每天一个点,每年一条线”。“点”指的是每天测得的数据,连缀起来的“线”就是一年的走向。

        今年7月24日凌晨3点,毫无征兆,暴雨突袭而至。“就像有人在天上拿着脸盆往下倒水一样。”老职工刘克武现在想来还心有余悸。后来得知,这场雨两百年一遇。而且,桂良友在外参加培训,站上能跟他一起工作的是两个刚刚大学毕业的90后女生王翠银、詹祯圭。最糟糕的是,停电了。这就意味着那些科技设备都停摆了,他们手中已经无“剑”可“亮”了。

        人顶上去了!手中无“剑”的时候,人就成了“剑”。

        住处距离缆道房100米左右,水位在暴涨,道路会被淹,刘克武叮嘱两位姑娘和他一起前往缆道房,准备战斗。“风很大,刮得眼睛睁不开,分不清东南西北。100多米,感觉走了半个小时。”王翠银说。他们在夜幕中手摇缆道,穿救生衣到水里看水位。为了防止山洪泥石流暴发,当地政府组织附近村民往外撤离,桂良友逆向而行,连夜回到队伍,满身黄泥,实现了全员在岗,“对于水文人来说,风雨就是命令,这个职业要迎着水走”。

        四面环水,他们身处孤岛一般。糟糕的是,移动光纤基站受损,手机信号时有时无,桂良友到处搜索信号,坚持每10分钟就向有关部门报告水势。

        已经十几个小时没有喝水进食了。梓坊村村民路长清心里惦念着。他和家人涉水两公里,送来方便面和水。“这就叫雪中送炭!”九江市水文局局长卢兵专门委托副局长吕兰军登门走访慰问了路长清,表达水文人的敬意。

        7月25日8时3分,水位退回至警戒值。四人终于松了一口气,布满血丝的眼睛里溢满了笑意。他们事后才知道,自己提供的一串串数据,关系到要不要进一步转移群众,要不要启动更高级别的增援,要不要关闭高速公路……

        “如果平时没有过硬的本领,没有多年经验的积累,没有汛前各项工作的充分准备,战胜这场暴雨是不可想象的。”江西省水利厅厅长孙晓山8月14日视察梓坊水文站时如是说。

        (本报记者 王国平 胡晓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