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16版:理论周刊·世界史       上一版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29日 星期三

    前沿动态

    “文明的维度:17—19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举行

    周晓菲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29日   16 版)

        “文明的维度:17—19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国际学术研讨会日前在宁夏银川举行。会议邀请国内外知名艺术史家、历史学家、评论家共计20余位,就西方艺术作品中的中国元素、东西方交流中的科技影响和宗教影响、晚清洋风画、地图的绘制及其与艺术史的关系等主题展开讨论,以期增进中国艺术史上有关中西方交流的梳理及演进的研究。

        从事亚洲艺术研究的意大利学者Francesco Morena介绍了13世纪至16世纪意大利与中国艺术文化的交流。在这一时期意大利人成功制造出中国丝绸、瓷器和漆器的替代品,他们从中国的装饰图案中获得灵感,为自己的产品增添了新图案,这就是早期的中国艺术风格,也可称为“原始中国艺术风格”,它对中世纪后期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的品位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教授吕澎阐述了晚清洋风画的历史及其与中国近代美术史的关系。他指出,中国的艺术史学界很少有人关注从18世纪到19世纪期间在中国沿海城市由西方人和中国人以西方的视角、方法和趣味完成的绘画,对这段历史的研究缺失已经严重影响到学者们对晚清绘画史的结构性判断,所以中国美术史学界应该对晚清洋风画的历史及其复杂性进行全面而深入的研究。当然,我们也同样能在绘画中领略到西画对中国不同层面的文人画家不同程度的影响。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副教授席会东从地图切入,分析了14-17世纪丝绸之路上东西方地图交流的变化。东西方的交流推动了丝绸之路地图的编绘,不管是表现15世纪郑和下西洋壮举以及明代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之间航线的《郑和航海图》,还是描绘16世纪嘉峪关至伊斯坦布尔间陆上丝绸之路的《西域土地人物图》,抑或反映17世纪亚洲海上航线的《大明疆理分野东西洋图》,都是东西方文明交往的载体和见证。东亚儒家文化圈、伊斯兰文化圈和基督教文化圈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展开地图交流,推动了欧亚大陆和新大陆地理知识的传播和交流,进而加速了世界近代化和一体化进程。

        苏塞克斯大学艺术史系博士Alexandra Loske主要探讨了个人趣味和风格在何种程度上决定19世纪英王乔治四世及其设计师的收藏习惯与设计决策。乔治四世、其他皇室成员及其建筑师、设计师,无人曾到访远东,宫阁内的东方装潢是以中国出口的艺术品为参考及灵感来源的,加上对他国和异国风情的文化进行挪用、借鉴,他们便创造出了高度创新和充满趣味的室内装饰。

        另外,针对本次研讨会,银川当代美术馆出版了“银川当代美术馆文明的维度丛书”,包括《“文明的维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英版)》《广州十三行——中国外销画中的外商(1700—1900)》《图像与范式——早期中西画交流史(1514—1885)》《十七世纪欧洲与晚明地图交流》《视觉的调适——中国早期洋风画》等。

        本次会议的成功召开,使学者们就17世纪以来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关系等课题做出更加深入的研究,更加理解了文明与历史的性质,寻找到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及交流的轨迹,这将为相关学术研究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周晓菲)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