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16日 星期四

    扶贫开发先进典型⑥

    外交官的桑梓情

    ——退休干部朱敏才夫妇扶贫支教故事

    本报记者 李慧 吕慎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16日   10 版)

        教学楼下一间不足20平方米的小室,放上一张双人床,再塞上衣柜、杂物柜、电脑桌和做饭的家什,只剩下一条窄窄的“几”字形通道……这是退休外交官朱敏才和老伴孙丽娜在贵州山区遵义县龙坪镇中心小学的“家”。龙坪镇中心小学已经是朱敏才夫妇支教的第五所学校。

        1942年,朱敏才出生于贵州黄平,1965年从贵州大学毕业。前半生,朱敏才工作的轨迹划过了小半个地球。他曾在外经贸部(商务部)工作近40年,在加拿大、坦桑尼亚、利比里亚、毛里求斯等国家工作了17年,2002年从中国驻尼泊尔大使馆经济参赞的岗位上退休,妻子孙丽娜则是中国第一批小学英语老师。

        2005年初春,孙丽娜从电视上看到贵州一个年轻女教师背着孩子给学生上课的镜头,年过半百的她坐不住了,试探着跟老伴儿朱敏才商量:“贵州山区的条件这么差,咱们也去支教吧,为西部的孩子做点事情?”没想到朱敏才爽快地答应了。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了9年。

        2005年来,通过媒体帮助和自己寻找,朱敏才夫妇辗转贵州省黔西南州、贵阳、遵义支教,望谟二小、尖山苗寨小学、世华小学、裕民小学和龙坪镇中心小学这些鲜为人知的学校名称,因为他们让更多的人知晓。

        条件最艰苦的是尖山苗寨小学,这个位于贵州兴义市马岭镇大蚌村群山之中的学校,是苗寨每户人家自己背石头建成的,每次从学校到集镇补充物资,都要步行4小时左右。

        尖山小学除了朱敏才夫妇只有一个老师,因为朱敏才夫妇的到来,学校在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基础上,还给这些苗族孩子开设了品德课、音乐课、体育课等课程。深处山区的学校,对外交流很少,当地的孩子大多惧怕陌生人,不愿意说话,朱敏才夫妇通过上课、游戏、课外活动让孩子们逐渐开朗、自信。

        由于当地条件艰苦,加上年事渐高,孙丽娜已经患上了不少病,现在她每年要回北京几次,每次回来都是看病、买药,再带着为自己和丈夫准备的这些药踏上回贵州的火车。现在老人的右眼几乎完全失明,左眼仅剩0.03的视力。

        如今,在遵义县龙坪镇中心村小学,两位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为这个学校盖一间食堂和一间电脑房,让孩子们能吃上热饭,能让他们募捐得到的20台电脑有用武之地。

        “当一个人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孙丽娜说从他们那个年代走出来的人都会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这句话记忆深刻,“发挥了余热,为故乡做点事,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只要还能爬起来,我们就会在这里待下去。”(本报记者 李慧 吕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