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艺文品聚

    别样荷花分外俏

    郑凌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8日   12 版)
    红荷 郑凌

        荷花素有“花中君子”的雅称。其花朵艳丽,碧叶翠滴,清香满溢,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的宠儿。周敦颐之《爱莲说》称其“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赞美荷花的高贵品格,将其视为清白、高洁的象征。以荷花为创作主题的艺术作品也因艺术家们的偏爱而数量不菲。

        然而画“荷”者众,为世人所熟记者寡。要在对“荷花”这一流行题材的艺术创作中形成独到的艺术风格,并非易事。可是真正的艺术家从来就不缺乏创作灵感,真正热爱艺术的人也从未停止过寻求突破。装饰画《红荷》便是运用综合材料元素创作出的装饰韵味浓厚的艺术作品。它最为独到的地方便是对材料语言的充分运用——以泥打底,泥与土红色融合,朦胧而厚重;覆以金箔的背景呈现出斑驳的皲裂效果,增添了画面的沧桑感;附着于画面表层的颗粒状材料产生微浮雕的效果,使画面肌理变得别有质感,大大丰富了视觉和触觉感官;短促而遒劲的铁线描塑形出的“红荷”与底色相得益彰;倒垂的荷、残败的枝干,零星散落,如低头沉思,又似垂头丧气,表现出一种黯然的场景,烘托出忧郁的情感,使荷花顿时被赋予人的生命气息与神韵情志,让人不由得与之默默相惜;工、写结合的形式语言成功运用于装饰画面,大胆融入的敦煌壁画和传统工笔重彩的风格为装饰色彩另辟蹊径。其丰富多样的画面表现是对荷花多元感官的绝佳诠释。

        传统艺术资源是民族艺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沃土,讲究墨色是传统中国画最显著的特征。作者在《荷》系列装饰画的创作中,以水墨与综合材料语言相结合的独特方式建构了意蕴丰富的“墨荷”。画面虽以墨色做底,但表现手法却是将传统的“撞水”技法与墨色及银箔材料相融合,与画面中偶有的局部留白相得益彰,营造出水天一色的气氛,形成气象万千的自然景象。水墨语言与综合材料语言的碰撞,打破了传统绘画材料表现的局限,拓展了画面的表现空间,突破了装饰绘画艺术的表现方式。变化万千的底色与不同形态的红荷有机组合,形成水与墨相融、墨与荷相交、水墨与材料相间、形体与空间相联、有形与无形相会的艺术格调,把中国传统文化意识中“有容乃大”“容天下万物”之理念自然而深刻地融入了作品之中,给人以独特的艺术美感。

        作品还灵活地将打底、重彩、勾线、堆金以及水墨等手法自由发挥,在丰富画面语言的同时,也大大增强了装饰艺术感,充分演绎了中国现代重彩画的神韵。中国现代重彩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绘画东西合璧的产物。纵观《荷》之画面,不仅诠释了传统写意水墨和工笔重彩的内涵,而且再现了东西方绘画艺术精髓结合下的装饰画语言。其鲜明的造型、色彩、肌理强化了画面的装饰性,营造出自然朴实的视觉魅力,展现出传统技法与综合材料融合运用所爆发出的卓尔不群的艺术表现力。在这里,综合材料已不是简单的堆积和粘贴,而是和墨色一样作为独立的表现元素呈现,成为艺术创作的一种崭新的观念,正如艺术家杨重光先生所说:“观念是艺术创作的熔炉,在这样一个熔炉里,材料将变得不可思议。”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