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10月08日 星期三

    信息与动态

    中国古代“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学术研讨会简述

    黎志刚 《 光明日报 》( 2014年10月08日   14 版)

        近日,中国古代“农商社会·富民社会”高端学术研讨会在云南大学举行。葛金芳、赵毅、李治安、方志远、陈支平、赵轶峰、宁欣、范金民、邢铁、李华瑞、林文勋等来自国内13所高校的20余名中国古代史专家集聚一堂,就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要问题进行了热烈探讨。

        本次会议由北京师范大学葛金芳教授、东北师范大学赵轶峰教授、云南大学林文勋教授三人发起。会议以“农商社会”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说为主题,旨在进一步推进传统中国后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中国古代史的研究体系。与会专家认为,作为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结构等不同角度建构对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历史认识的研究模式,“农商社会”说、“帝制农商社会”说和“富民社会”说是中国史研究领域出现的新探索,可以在丰富中国古史体系的方法论层面提供新的思考与启发。

        长期以来,中国古代历史的研究并不缺乏理论方法的指导,社会形态理论、停滞说、冲击反应说等,都曾经是在中国古代史研究领域发挥过重要影响的理论模式。历史研究要取得进步,必须具有开放思维和广阔视野,从中国历史发展的自身特质出发,运用新研究范式对中国古史体系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成为必然选择。而“农商社会”“富民社会”等的产生,正是在这一大背景下对中国古史研究的有益探索。

        这些研究模式的提出,使人们更加注意到中国传统社会后期历史发展的某些特质,如农商要素在这一时期是相辅相成的,而不是像传统看法那样是对立的;富民、士绅和商人等因素构成了理解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关键性因素等等。同时,这些研究模式的进一步发展,也有赖于理论与实证的紧密结合,既要注意到理论的普遍性,也要注意到实证的差异性,使中国古史体系的重构更加符合中国传统社会自身的演进轨迹和发展规律。

        近年来,随着理论方法和研究旨趣的发展与分化,史学研究的某些领域出现了一种碎片化趋势。但是,传统中国绝不是由一块块碎片缀补而成的,它有其自成一体的构架体系,只有通过对自然、经济、社会结构的长时段考察,才能得出合乎中国历史演进规律的结论。本次会议汇聚国内唐、宋、元、明、清各时段研究的著名专家,共同对中国传统社会研究的整体性问题进行探讨。大家认为,目前,不少学者其实都开始尝试用不同的视角审视中国古史体系,“农商社会”“帝制农商社会”和“富民社会”说的提出,只不过是当代学者对古史体系进行探究进程中的一部分。如葛金芳教授提出的江南地区由古代农业社会向宋以降农商社会并朝着现代工商业社会发展的总趋势;赵轶峰教授提出的中国古代社会经历了帝制农业社会转变为帝制农商社会再向帝制框架下的商业化社会演变的过程;林文勋教授提出的从部族社会到豪民社会再到富民社会,并最终向市民社会转型的中国古代史主线等,都是建立整体式、通贯式的研究思路的有益尝试,对进一步完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体系、发现中国历史研究中的新问题等具有推动作用。

        (作者单位:云南大学中国经济史研究所)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