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9月26日 星期五

    观澜

    制服的重量

    严诗喆(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4年09月26日   16 版)

        日前,台湾“地沟油风暴”令岛内部分食品企业臭名远播,波及港澳等逾千家企业,世人哗然。联想到前一阵,韩国“岁月号”客轮沉没事件,也引发世人关注。船长李俊锡在事发后弃船而逃,伪装乘客接受医护治疗,受尽千夫所指。这两件事情虽然起因各异,但涉事人员没有恪尽职守,没有对得起自己身上制服代表的责任则是一致的。制服在身,可谓分量千钧!

        当年的豪华客轮“泰坦尼克号”沉没举世震惊。在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电影中,船长在驾驶舱内坚守至最后,与客轮同生死的一幕,虽看似平淡,但表现出船长高尚的职业操守和做人品德。船只总设计师也没有做逃生的努力,当女主角问其原因时,他的回答是:“对不起,我并没能为你建造一艘更为坚固、不会沉没的轮船。”

        不久前,我曾撰文讨论香港电视剧《冲上云霄》,其中提及“制服的重量”。该剧强调了客机飞行员的责任——将乘客安全地送到目的地,这便是飞行员“制服的重量”。对于驾驶客轮的船长而言,又何尝不是这样呢?不管是机长,还是船长,在英文中,都有一个共同的名字“Captain”。身为“Captain”,穿上制服,便意味着穿上了义务和责任,制服本身也许不重,但这身无形的责任则有千钧重。“Captain”让人肃然起敬,因为他不是一个人的“Captain”,他是整个机组全体乘客倚赖的“Captain”。乘客将自己的生命予以托付,每一个生命,每一份发自内心、关乎生命的信赖,都是那么沉甸甸,这便是“制服重量”的来源,也是“Captain”圆满完成工作的动力来源。在现实中,只顾自己逃生,而弃乘客生命于不顾的船长,显然没能承担起这份重量,令人遗憾。

        记得几年前,在汶川大地震发生时,先于学生逃出的教师“范跑跑”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逃生”确实是每个生命的本能选择,而且在生死面前,人人平等,“范跑跑”的做法似乎可以理解,但他为何成为众矢之的呢?原因很简单,在一个班集体里,在学生面前,老师就是“船长”,就是“Captain”,先于学生跑出,无异于“弃船而逃”。一个成年男人,假如不能承担起自己的责任,那么,他注定被世人看轻,当然也得不到与责任相匹配的权利——尊重。与“范跑跑”相反,在2003年“非典”疫情肆虐之时,涌现出不少受人尊敬的“白衣天使”,当中不少因公殉职,比如护士长叶欣。他们之所以留下“身后名”,受众人景仰,正是因为肩负起了“制服的重量”,没有临阵退缩当逃兵。在抗击“非典”的最前线,他们就是轮船的“Captain”,坚守到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这便是专业精神和做人准则使然。

        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宝贵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是,为何有的人就能流芳百世,有的人就臭名昭著呢?这大概要归因于一种“精神”以及对这种“精神”的坚守吧。每个人都离不开社会,都是社会中的人,也因此而承担着自己在社会中的责任。穿起一套制服,就要肩负一份责任。千万别看轻身上的制服。这“制服”可以是食品安全管理人员的工装、机长的西装、船长的海员服、医生的白大褂、警察的警服……不管它以怎样的形式出现,具体内容是什么,贯穿其中的便是职业的操守、专业的精神与做人的准则。学做事,先学做人,人只有拥有了精神、坚守着追求,才可能承担得起他人对你的重托,也才能对担得起制服对你的期望。

        (作者为“90后”作家,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已出版诗歌、散文集4部)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