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缅甸仰光南部的勃固河畔人头攒动,好不热闹,人们的目光都聚集在远处河面上的两艘木船——一支打捞团队正在紧张作业,他们打捞的就是牵动缅甸民众心弦的达玛悉底大铜钟。
对很多缅甸人来说,达玛悉底大铜钟(以下简称大钟)是缅甸历史上最为传奇的宝物,也是他们牵挂一生的心结。据史料记载,公元1484年,缅甸勃固王朝的达玛悉底王下令,用铜、金、银、锡混合铸造了重达270吨的大钟,钟高约7米,宽约5.4米,后捐献给仰光大金塔展出。1608年,大钟被一个名叫菲利普·德·布里托的葡萄牙殖民者偷走。在运输途中,载着大钟的船只破裂,大钟沉入勃固河底,自此杳无音信。数百年来,这个被称作世界上最大铜钟的巨型宝物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近年来,虽有不少缅甸和外国的寻宝爱好者尝试打捞,但都无功而返。随着缅甸新政府的成立,打捞大钟的计划被再次提出,并引发了广泛的争论。
据英文报纸《缅甸时报》报道,2013年11月缅甸工商业联合会举行了一场研讨会,包括历史学家、政治家和商人100多人出席。研讨会的起因是,同年10月缅甸著名议员兼地产大亨吴钦瑞向媒体表示,他准备不计代价出资打捞大钟,并称已得到高僧指点,对前景充满信心。但有专家在研讨会上质疑历史上是否确有大钟存在,因为截至目前,所有关于大钟起源和尺寸记载的参考资料都来源于国外,而非缅甸书籍。另有来自缅甸少数民族孟族的研究人员指出,大钟是孟族人民的文化象征,政府在考虑打捞计划时,应让孟族人民参与,在制定打捞计划时应公开透明。一时间,公说公理,婆说婆理,围绕大钟打捞的话题持续不断,没有定论。有缅甸官员表示,或许终止这场争论的最佳方案就是把大钟打捞上来。
据官方报纸《缅甸新光报》报道,今年8月9日,大钟打捞工作正式启动。打捞团队负责人吴山林向媒体介绍,打捞团队共有70名队员,包括10名缅甸南部丹老群岛的“海洋吉普赛人”,他们水性极佳,可以不借助器材潜入水中工作较长时间。据了解,整个打捞过程将持续45天,耗资18亿缅币(约合185万美元),大钟一旦被打捞上来后,将被重新安置在仰光大金塔内。
轰轰烈烈的打捞行动吸引了众多居民围观和议论,还有人不惜花钱坐着小船靠近打捞地点观看。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打捞团队没有使用现代化的打捞船,队员也没有穿专业潜水服,仅是采用传统简单的人工潜水作业方式。有意思的是,一位和尚端坐在打捞船的船头祈福诵经,保佑行动成功和人员安全。在打捞队员心中,信念远比科学重要。
一位缅甸历史学家指出,勃固河在经历了400年后河道已经改变,现在打捞队作业的区域或许已经不是当年大钟落水的地点。不管怎么说,在笃信佛教的缅甸,政府和民众都对大钟寄托了无限的遐想,都期盼它的重见天日能给这个走向开放的国家带来和平与繁荣。 (本报仰光8月23日电 本报驻仰光记者 汤先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