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4日 星期日

    那些人 那些画

    列宾的文学情怀

    霍然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4日   12 版)
    伏尔加河纤夫(油画) 伊里亚·列宾

        伊里亚·列宾是19世纪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的杰出代表。

        他和同时代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是好朋友,俩人经常在一起聊天、争论、探讨。列宾把托尔斯泰及其家人画得惟妙惟肖、出神入化,托尔斯泰则对列宾的许多创作都给予了热诚的赞誉和支持。他们之间的关系,似乎也折射出19世纪的俄罗斯绘画中,何以凝聚着如此浓烈的文学情怀。

        40多年前,我第一次从印刷品上看到的俄罗斯油画就是《伊凡杀子》。画面上惊恐的眼神和浓稠的鲜血,极端写实的夸张,使我记住了列宾这个名字。后来陆续在图册上看到他的《伏尔加河纤夫》《意外归来》《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等经典作品。40年后,在俄罗斯特列季亚科夫美术馆和冬宫美术馆里,我终于见到了这些原作,并逐渐了解到列宾创作它们时所经历的起伏波折。

        《伊凡杀子》画的是16世纪俄国沙皇伊凡雷帝,因怀疑儿子篡权,盛怒下用权杖将其打死的故事——列宾根据这个历史传说,刻画出老沙皇抱着垂死儿子时悔恨绝望的瞬间。列宾事后回忆:“有许多时候我都觉得毛骨悚然,不愿去看这幅画,甚至把它藏起来。但同时又好像有什么东西驱使我,使我一次次重新拿起画笔去完成它。”托尔斯泰看到这幅画时,由衷赞叹道:“列宾真是好样的!无法形容这幅画何以画得这么好!如此高超的技巧,以至看不出技巧在哪里。”

        由于深受文学影响,列宾非常注重人物的典型性和生动性。每当确定主题之后,他都要到生活中去寻找适合的模特儿。比如《伊凡杀子》中的儿子,便是参照作家迦尔逊的形象塑造的。在如何把握模特儿融入主题情景的分寸上,列宾认为:“对艺术创作来说,照搬模特儿是不够的,画家要把使人陶醉的魅力和打动自己的印象,倾注到作品里去。”在这方面,他拥有洞悉人物心理与表现情感冲突的天赋能力。

        列宾20多岁时创作的《伏尔加河纤夫》,使他一举成名。为了这幅画,他住到伏尔加河边,和纤夫们交朋友,用心体会他们。当那位名叫卡宁的人套上纤绳为他摆出姿势时,列宾写道:“他套着纤绳站在那里的样子把我吸引住了。他脸上露出一种宽厚的表情,这种表情只有比别人站得更高时才会出现。看着他,我想起古罗马时的贵族们来到贩卖奴隶的市场上,购买哲学家回去教育自己的子女的情景。我眼前就像一位和流窜犯关押在一起的哲学家,正站在暴烈的阳光下,等着被人买走。”列宾以这样丰富的想象和深邃的理解,画出了这幅杰作。在1873年举办的维也纳世界画展和1878年举办的巴黎画展上,这幅作品受到了盛赞。德国批评家佩赫特声称“画展上没有任何一幅画能像《伏尔加河纤夫》那样充满生气和阳光”。博尔·曼茨写道:“列宾的画有些粗糙,却深入刻画出了人的性格。”俄罗斯作曲家穆索尔斯基给列宾写信说:“我连做梦都能看到他们,吃饭都想看到他们,喝水都会望见他们——伟大的、没有被渲染被美化的、真实的俄罗斯人民的生活!”

        《意外归来》是列宾又一件重要作品。画的是一位被流放的革命者,突然回到家里,消瘦的身体穿着肥大的大衣,女仆惶惑地打开房门,孩子们已经不认识他,妻子惊喜交加,母亲呆在那里。所有这些形象和表情,都会引动观者的联想:曾经发生过何等艰险而漫长的故事?画面围绕着“意外归来”的革命者展开,对这个典型人物,列宾进行了多次修改。开始时把他画成很激动的样子,之后改为面含微笑,最后改成现在的表情平静——是那种饱经风雨之后突临亲情时的瞬间平静。这个带有很强文学色彩的分寸和节奏,被列宾拿捏得恰到好处。画中的房间,是列宾专门租下一间别墅写生而成。开门的女仆,则是请别墅原本的女仆做的模特儿。

        《查波罗什人给土耳其苏丹回信》是列宾另一类题材的代表作品。画面上众多骁勇强悍的查波罗什人,正围在首领四周,充满嘲讽地给土耳其苏丹写着回信。欢腾生猛的场景感染着观者:土耳其苏丹的来信,该是怎样的愚蠢荒谬?如此忍俊不禁的回信,该是怎样的幽默精彩?这幅作品,列宾从1878年一直画到1891年才完成。期间画了几百幅草图和素描,几十次修改画面上的人物位置和姿态。如此多年被这个题材所吸引的列宾,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爱查波罗什人,因为他们见义勇为,善于捍卫自己的自由,保护被压迫的人民……”

        列宾善以娴熟的技巧,直透人物内心。许多次,他以托尔斯泰为模特儿,在不同的场景下,换着不同的姿态,画了多幅生活韵味浓郁的肖像。尤其在托尔斯泰去世的前一年,列宾为这位名满天下的老人,画出那幅最后的肖像,把托尔斯泰叱咤一生的骄傲、面临终老时与岁月抗争的不甘,刻画得淋漓尽致,沉甸甸的感人至深。

        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所说的“艺术是现实的反映”“艺术是生活的教科书”那样,列宾倾注了毕生的才华。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