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所侨校,暨南大学是特别的。沿着校园右边的林荫大道走进去,只见美丽的明湖杨柳依依,学校大楼多被绿荫环绕,宁静宜人。
暨南大学成立于清光绪三十二年(即1906年),大臣端方创立高校、收取侨生的上书被清政府批准。从此,暨南大学作为中国华侨教育事业的摇篮,成为传播中华文明、维系海内外炎黄子孙的一条文化桥梁。百年来,暨南大学几经坎坷,几度迁址,始终没有舍弃“暨南”之名:由南京而上海,由上海而福建,直至定于广州,“暨南”作为一种信念和理想,被不同时代的暨南人传承着。
暨南大学的“忠信笃敬”校训源于《论语·卫灵公》:“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旨在用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道德品行与人生修养的熏陶。
暨南大学校训具体何时由何人首先提出已无从考究,但早在南京建校时期即以“忠信笃敬”为校训。校友叶毓光在《南京暨南学校杂忆》中述及:“立身忠信,行笃敬,校训谆谆诲我曹。”校友郑文奎在《南京时期的暨南学堂》一文回忆:“校门‘暨南学校’及校训‘忠信笃敬’皆由清末状元张謇书定的。”南京、真如时期的《国立暨南大学校歌》中也包含校训内容:“言忠信,行笃敬,尚勉哉,先哲言,终身诵。”
1935年至1946年曾任暨南大学校长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何炳松,大力倡导对侨生用传统文化砥砺品性,勉励学生以校训作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何炳松多次在学生毕业特刊上将校训作为题词:“随时随地仍能本其爱校热忱,实践母校忠信笃敬之校训,共同努力于民族复兴之运动,藉以增进本大学之荣誉,发扬本大学之精神。”
1949年暨大停办及1958年暨大在广州重建后,几乎没有人再提及“忠信笃敬”的校训。直至1989年,校训问题才再度引起暨南人的重视。1989年1月,新闻系教师邓照华上书当时主持学校工作的第一副校长何军及其他校领导,建议恢复暨南大学“忠信笃敬”的校训。这引起了校方的重视,暨南大学校刊也全文登载了这一建议。
经过长时间酝酿,并征得国务院侨办文教宣传司同意,1994年8月,学校校长办公会议正式决定恢复“忠信笃敬”的校训。
正如暨大党委书记蒋述卓教授在谈到暨南精神时所说:“暨南的命运总是跟国家的命运血肉相连,暨南几度被迫辗转迁移,甚至被迫撤销。物质性的东西丢失了,但是传统的精神却被暨南人拾起来,并不断传承下去。”百年来,也正是带着这份为人为事的执着与虔诚,暨南人才会坦然走过无数风雨,迎接新的时代与新的挑战。(本报记者 吴春燕 本报通讯员 季 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