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24日 星期日

    世事评说

    教育为先

    吴吉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24日   06 版)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都在不断完善自我教育体系及其基础。新加坡在社会及经济发展程度较高的基础上对本身的教育体系、基础不断地做出投入与改革,以适应本身发展的需要。对于教育的反思、论证、改革没有终点这一说法,大部分人都是没有异议的。新加坡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应当是有目共睹的,但其政府仍然不安于现状,不断对自身教育做出反省、创新,以期适应不断发展的将来,这是根植于其施政理念上的。

        在此空谈“大力发展教育”“现代教育”诸如此类无益于教育的本质的大而空的话题是不恰当的,时时反省自我不足才有利于更好地发展教育。谈到自我不足,首先可以做横向、纵向的比较。从而找出不足,探寻正确方法,以适应未知的将来。但目的绝不是妄自菲薄。正如此文章的目的,不是为了研究新加坡今日的教育理念而研究,其目的在于通过不断的探寻、对比,从而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

        西方教育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从苏格拉底到昆体良、从世俗教育到文艺复兴、从人文主义教育到德国实施义务教育,从而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而大体相当时期,我国孔孟之道盛行,进而隋唐科举制度的确立,清末以降废科举而举“西学”。其优劣在此不做辨析。而教育的本质都是在于探寻提升人与社会发展的相互需要。在中国,具有现代教育标志的义务教育始见于清末“四年义务教育”,其后民国政府于1912年的法律认定,直至1937年的“强迫教育”。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屈辱,逼迫清政府自我做出某些客观的分析与变革,其后便出现了以期实现改变国运的“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内容对于当时的国人无疑是陌生的,为了与外国人交流、同时培养科技人才,洋务教育变成了“洋务运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兴办洋务学堂”“派遣留学生”“翻译出版西学书籍”为其三大举措。虽然其后提出了义务教育的概念,但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动作。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旗帜下,培养的人才偏重于为军事、工业服务。而此时西方列强的现代教育发展已经如火如荼。不一一类举。再看同时期近邻日本的“明治维新”,1872年日本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教育改革法令《学制》,开始了有纲领、有计划的教育改革。《学制》规定:“学制为八年,六至十四的儿童接受近代化的义务教育,将全国分为八大学区,设立二百五十六所中学。五万三千七百六十所小学。平均六百名人口即设立一所小学。同年设立师范学校,以培养师资。以期‘自今以后,期望于一般人民者,使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其意义在于:普及国民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同时推进中高等教育的发展。两者稍作比较不难得出结论:一个是治标,一个是治本。出发点的高低不一也就决定了两国后来国运的不同结局。

        新中国建立后一直重视教育工作,1986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后来又陆续对教育政策进行了各项改革。中国教育事业的量与质都得到了显著提升。但近些年来社会上出现了诸多新的声音,如“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教育产业化”等等。

        我们的孩子从小在上幼儿园时就要开始学习拼音、英语、数学、绘画、舞蹈……三四岁开始很多时间被迫放弃了玩具、游戏,拿起了艰深难懂的课本。他们长大后一定会优于德国、日本的同龄人吗?德日两国的幼儿又在干什么呢?德国幼儿教育强调两点:事实与环境教育,通过观察周围环境,访问不同机构,增强幼儿对周围环境的兴趣。直观接触自然。比如让幼儿避免制造多余垃圾的意义,或直接让孩子们直接参与分拣垃圾;实际生活与家政教育,通过设定的场景,给孩子直接体会,形成集体生活中必备的技能。如整理物品(自己的衣物、房间)、使用电器(微波炉、录音机等),让孩子进行模拟练习。他们的教育重视实践课程,抽象学习的进度普遍比中国晚。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而日本,教育理念大体也是和德国相似,当然也有自身的特点。在此情况之下,为什么八千多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而日本的诺奖得主也有十五人之多。

        教育涉及国计民生,关乎民族兴亡。教育是公共产品,是惠及全民的公益性事业,创造人人获得平等发展的机会,同时承担着最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启蒙使命。我们必须贯彻落实“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的要求,大力促进教育公平,旗帜鲜明地坚持公益性教育,履行政府职责提供教育公共服务才得以遏制某些不良态势的发展。

        新加坡的教育是在根据自我特点,在现有的状况下,做出的调整。其明智之处就是立足自身,做出分析与改变。这就是变革的精髓,每个国家的发展都是不尽相同的,中国也不例外,我们既要发现自己的长处、短处,也要根据自我特点,加以利用与完善,学习别人自然不是简单地照搬照抄,否则就会变成东施效颦。

        以上种种,不论是谈论历史的发展、现今的状况,还是类比中外的教育优劣,无非是一个目的:怎样把别人的长处变为自我的长处,努力做到正本清源,治“本”而不可治“标”。对于今天的教育不断反思,以史为鉴、以他人为鉴,才能为以后的教育提升做出有用的帮助。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