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8月18日 星期一

    文化视角

    大学的气节与操守

    ——评《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

    陈华文 《 光明日报 》( 2014年08月18日   15 版)

        作为美国“常春藤联盟”高校之首的哈佛大学,在人们心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哈佛大学建校几百年来,仅为美国就培养了8位总统,100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可是,我们也要冷静地看到,即便进入顶尖大学深造,也并不能保证每个人将来都大有作为,更不可能人人都当上总统。任何一所顶尖大学,都不可能尽善尽美,哈佛大学同样如此。

        《纽约时报》的专栏作家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于1998—2002年间在哈佛求学。他撰写的《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让人们认识了一个全面、立体、真实的哈佛大学。在书中,他以非虚构的手法,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主线,回忆了学习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往事。他指出,哈佛并不是纯洁、神圣的学术殿堂,恰恰相反,精英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充斥着这所名校的各个角落。他甚至认为:“学生及其家长,甚至校方管理者和教授,都将哈佛大学视为通往高收入和精英阶层的垫脚石,而非献身于学术研究的机构。”作者从“政治正确”、生源构成、分数制度、课程改革等问题入手,生动描绘了哈佛大学令人大跌眼镜的图景:酗酒、恶作剧、性生活探险、攀爬社会阶段和钻研求职门径等等。

        本书作者虽然年轻,但是在社会观察方面表现出出人意料的理性,他的文字真实、坦率、诙谐风趣。本书中提到的哈佛大学,其实也是全面了解美国大学生活的第一手资料,也是世纪之交美国精英教育的生动记录和反思,更是美国社会、政治和文化的一个缩影。作者在文中忧心忡忡地写道:“我那时想,现在依然这样认为,哈佛是个一团糟的地方,一个造就美国统治阶层的温床。这个阶层等级分明,自命不凡,自我欣赏,在知识的追求上随波逐流。”这样的“狠话”在笔者看来不免过激,但也表明了哈佛大学和所有精英大学一样,在商业社会潮流中,正在逐渐背离学术立校的初衷。精英教育的理念,如同一个咒符,紧紧套牢哈佛,世界各地的青年漂洋过海来此求学,主观上最看中的就是“精英”二字。

        本书主标题“特权”颇有深意。哈佛大学作为世界知名的私立教育机构,在经费方面美国政府没有支持,更没有政策方面的特别优待。哈佛如果说有“特权”的话,那就是无与伦比的社会知名度。而社会知名度就是品牌,蕴藏着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而副标题“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其实是在昭示着哈佛大学在国家层面的广泛影响力。一个无可争辩的事实是,哈佛大学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培养了无数高级政府管理人才。这些人如果汇集起来,就是哈佛大学得天独厚的社会能量。虽然本书作者毕业于哈佛,但是对于热热闹闹的校友文化、校友资源并没有表现出什么兴趣,而对于哈佛的办学理念、教学方式始终予以批判的思维。

        阅读本书,不难看出哈佛在校学生和其他大学生一样,有着属于自己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爱恨情仇,也有着常人的苦闷、忧愁、压抑、茫然和幻想。哈佛学生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有可爱之处也有各种各样的缺点。在全球化的今天,大学的办学模式、办学方式虽然各不相同,但是培养优秀人才的目标是一致的。不论是哈佛也好,还是国内的大学也罢,笔者认为,有两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首先是大学与社会合作的问题。其次是学术道德的问题。

        这本书虽然探讨的对象是哈佛大学,然而对于当前我国的大学教育具有很好的启示。国内诸多大学,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正在为跻身世界一流大学而努力,还有一些高水平行业大学也不甘示弱,立志抢占特色专业教育的国际制高点。不论大学走怎样的发展之路,学术立校的理想万不可失,唯有如此,大学方能守住气节和操守,真正成为人们心目中的知识圣殿。

        《特权:哈佛与统治阶层教育》[美]罗斯·格雷戈里·多塞特 著 三联书店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