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

    帮扶“网瘾”少年要引导而非强制

    蔡丽洁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5日   02 版)

        近日,广东青年王锐旭跃入大众视线,这位曾经沉溺于网络游戏的少年在家庭横遭变故时,凭借自身毅力克服对网络的迷恋,参加初中复读,后来顺利进入高中和大学,24岁成为身家百万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总裁,完成了“网瘾”少年的“逆袭记”。

        长期以来,青少年网瘾作为一种社会问题被各界广泛关注,家长因为子女沉溺网络而苦恼不已,学校对待网瘾少年往往少有良方,医学界有青少年网瘾综合症心理特点与综合干预这一说,更有专门为青少年戒除网瘾的民间培训机构……但是,网瘾应该成为令社会谈瘾色变的“疾病”吗?网瘾需要像毒瘾那样,通过强制力来干预、来戒除吗?

        答案是否定的。卫生部早已在2009年发布的《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稿)》中,否定了“网瘾”的存在,明确“目前‘网络成瘾’定义不确切,不应以此界定不当使用网络对人身体健康和社会功能的损害。”其实,在最初人们提到“网瘾”这个概念时,是将上网作为一种孤立行为来看待的。但网络时代发展到今天,上网已经不单纯只是娱乐消遣,许多事情都与网络息息相关,大到沟通世界、小到工作生活,每个人每天的“网瘾”都不小,难道都要去戒瘾吗?因此,在以云媒体、物联网等为标志的新网络时代,对于爱上网、爱玩游戏的孩子也不应持完全负面的刻板印象。

        虽然说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是需要戒除的“网瘾”,但从青少年整个成长过程来看,爱玩游戏只是青春期成长过程的正常现象,沉溺其中不可自拔也只能算一种不良行为习惯,家庭和学校若能加以合理引导,“网瘾”根本不会成为被妖魔化的对象。可以说,“网瘾”只是阶段性状态,它既不是贴上就一辈子揭不下来的标签,也并非需要强制治疗的疾病,家长、学校和社会各界更应客观看待青少年成长过程中所反映出来的年龄阶段特征。

        凡事过犹不及。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过程中,如果一味压制孩子爱玩的天性,以不当甚至暴力手段逼迫孩子戒除成人评价体系中的“恶习”,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在2012年首届中国国际网瘾高峰论坛上,相关行业出台了严格规定:网瘾戒除机构使用暴力手段将受到行业内部严惩,在年度审核时将被取消职业培训资格证书。近年来,此类戒网瘾学校体罚孩子致残致死案频出,行业规定效力捉襟见肘。就在1个月前,又曝出郑州“戒网瘾”学校内少女因加训而惨死。到底是谁赋予了这些戒网瘾机构对学生采取禁闭、体罚等各种不正当教育手段的权力?是失去言传身教自信而假手于人的家长,还是过多追求升学率指标而忽略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学校?是对类似戒网瘾学校的民办培训机构疏于监管的教育行政部门,还是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执行不力?恐怕各方都需要慎思明辨。

        每个孩子都是一株树苗,靠家庭关怀、学校教育、政府担责、社会护航的合力来扶正,方成可用之才。为了每一个孩子的明天,这句话不应只是说说而已。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