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5日 星期五

    有爱不孤 有教无类

    ——山东清平小学“健残一体教育”实践记

    王玲(北京)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5日   13 版)
    刘远(左)与好朋友徐磊
    学校圣诞元旦晚会上,装扮成圣诞老人的武校长给孤残学生送书包。

        “校长,不能让那些孩子进校,会影响正常孩子的学习秩序的!”

     

        “校长,我真担心,那些孩子会拖了我们孩子的后腿,影响班级成绩。”

     

        …………

     

        一群家长围在校长武际金身边,议论纷纷,武际金耐心地解答着家长的疑问。

     

        这是2012年9月初,在山东潍坊市高新区清平小学发生的一幕。事情的起因是,家长们听说与学校毗邻的福利院的孩子们要来学校随班就读,就开始担忧起来。他们害怕这些孩子学习成绩差、不遵守纪律,影响班级的教学秩序,进而影响到自己孩子的学习。他们找到校长,希望学校不要接纳这些孩子。

     

        家长们离开后,武际金陷入了沉思。

     

        清平小学是一所普通村小,由4所农村小学合并而成。2012年,新学期开学前,潍坊市儿童福利院的领导来到学校,对武际金说:“福利院条件再好,也替代不了学校的正常教育。我们想把孩子送到贵校来学习,让这些从小就遭到遗弃的孩子,感受亲情温暖,过上正常生活,让他们尽快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而上学也是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们最强烈的愿望。”

     

        武校长毫不犹豫地说:“我们欢迎孩子们来我校就读,为儿童福利事业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零拒绝”,福娃快乐进学堂

     

        那年9月,9名孤残儿童背上新书包,走进清平小学,圆了自己的读书梦,而清平小学也开始了对“全纳教育、健残一体”的探索。这些孩子是不幸的,但他们又是幸运的,社会的关爱让他们拥有了第一个幸福的家——潍坊市儿童福利院;学校的无条件接纳让他们又拥有了第二个幸福的家——清平小学,因此他们被学校师生们亲切地称为“福娃”。如今,已有13名“福娃”幸福地生活在这个大家庭中。

     

        至此,学校一项新的管理制度诞生——“零拒绝”,即只要具备随班就读条件的残障儿童,学校都会无条件接收;同时,学校实行全纳教育(全纳教育是当今世界一种新的教育理念,提倡普通学校要给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学生提供学习机会,容纳所有的学生,满足学生的各种不同需求)。

     

        然而,特殊儿童教育应该如何开展,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武校长带领大家搜集查阅了大量关于全纳教育、融合教育以及随班就读教学方法的书籍和文章,了解国内外在特殊教育方面的差异,边干边学,将培养“残而有为”的社会小公民作为“健残一体化教育”的目标。学校为每个特殊儿童建立了成长档案,还申请了省级课题“全纳教育,健残一体”,通过课题带动的方式,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能力。

     

        “福娃”们上学了!每天清晨,迎着美丽的朝阳,他们带着灿烂的笑容,由福利院阿姨送到学校,放学后再接回福利院。孩子们知道,在清平小学这个大家庭里,他们将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然而孩子们不知道,为了他们能够愉快地成长,多少老师、叔叔阿姨献出了爱心,付出了努力。

     

    享亲情,有家的孩子是个宝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教育不能没有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为了让“福娃”体验家庭生活温暖,感受亲情,享受有父母兄弟姐妹关爱的幸福,学校提出“家庭式亲情管理”的理念,为每个“福娃”组建“家庭”。家庭中的“爷爷奶奶”,由学校退休老教师组成;“父母”则来自学校的中层干部——“福娃”刘远,“爸爸”是校长武际金;“福娃”唐保,“妈妈”是副校长于金秀……

     

        兄弟姐妹是“福娃”班级中的学生自愿报名“担任”的,再加上成长导师(多为班主任),他们与“福娃”一起组成了一个虚拟而又真实的家庭,共同关爱“福娃”的成长。

     

        学校不定期组织家庭团聚。2013年3月,学校把退休老教师和“福娃”聚集在一起,“福娃”们每人被分配到一个家庭里,这个家庭中有哥哥或姐姐、爸爸或妈妈、爷爷或奶奶。福娃们当场认了爷爷奶奶,从此,他们有了更多的亲人。

     

        一年级的“福娃”华运、二年级的“福娃”方春的“奶奶”是退休教师蔺承杰。在“认亲”现场,蔺老师的眼睛就一直盯着这两个孩子看,双手不停抚摸着他们的脸,关心地问个不停。第二天,蔺老师邀请她的两个“孙子”到家里吃午饭。她说:“我就是一个普通的老太太,没有大本事,只能给孩子包顿饺子,也不枉孩子一口一声‘奶奶’地叫着。”

     

        中午放学后,德育主任程玉伟带着两个孩子来到了蔺老师家。华运忙前忙后,捣蒜、拿筷子、倒醋,把蔺老师感动得一塌糊涂。午饭简单又丰盛,简单是因为只有牛肉水饺;丰盛是因为每一个饺子都是奶奶对孙子的爱。方春不会用筷子,程老师一个一个地喂。不得了,这孩子吃了22个饺子!蔺老师还一个劲地埋怨程老师:“怎么不给我分配个孙女啊?可以整天留在我身边呢。”听了这话,华运忙说:“奶奶,两个女孩子都不如我好啊。”一句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临走时,方春对奶奶说:“蔺奶奶,我要好好学习,长大以后我会报答您,我也会在想您的时候回来看看您。”

     

        以后每次到学校,蔺老师都不忘给两个孩子带点好吃的,还唠叨着:“我有两个孙子了,以后再给我个孙女。”

     

        从那以后,华运和方春看到程老师,第一句话就是,我想去蔺奶奶家吃饭。孩子想念的不是水饺,是奶奶的爱。一年后,说到那顿午餐,方春仍会兴高采烈地描述当时的情景,还说一直记得去奶奶家的路。

     

        从此,在他们那小小的心中便有了惦记,有了牵挂的人。这就是爱的传递。

     

        作为“福娃”成长导师的班主任们,更是为他们的成长绞尽脑汁。

     

        对教师来说,需要针对个性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教学策略。在不断适应的过程中实施个别化教育,这对每一位老师都是挑战,同时也是提升自我的机会。

     

        去年,二年级班主任岳丽萍的班里来了“福娃”方春,方春是先天性脑瘫,虽智力发育正常,但运动神经受损,使他说话不够清晰,书写能力差。然而,他很阳光,脸上总是带着微笑。岳老师决定从基础开始一点一点教他。

     

        第一步,上什么课,拿出什么书,做对了就表扬。一段时间后,小春习惯了,上课铃声一响,他就会拿出相应的课本。

     

        第二步,遵守课堂规范。小春因为脚的发育不好,觉得穿鞋受限制,经常在上课时脱掉鞋子,岳老师就耐心地告诉他,在集体场合,脱鞋是不礼貌的行为。这个毛病孩子也很快克服了。

     

        第三步,增强自理能力。岳老师发现,小春周围的环境经常被弄得乱七八糟的,就嘱咐旁边的同学帮助他整理学习用品,做他的小助理。

     

        之后,老师给他布置的简单任务,比如,把自己桌子周围的纸屑捡起来,他也能高兴地完成。

     

        一段时间以后,岳老师发现,班里一些淘气孩子的调皮捣蛋的行为,小春也学着跟他们一起做。岳老师没有批评他,反而欣慰地看到,小春成长了,他不再是这个班的旁观者,已经能够融入班集体了。小春爱哭的毛病,也在岳老师温柔体贴的笑谈中慢慢改变了:“你哭时就不那么帅了”,“想想看,大家是喜欢爱哭的你,还是喜欢爱笑的你呢?”

     

        如今已是4年级的小春,就像换了个人一样。看,在学校走廊的书架旁,拿着书的小春是一副多么可爱的模样!

     

        何止是方春,每个“福娃”的班主任,都为这些被父母遗弃的孩子付出了太多的心血,而这些不幸中幸运的“福娃”们,在老师“妈妈”、老师“爸爸”及“爷爷奶奶”们的呵护与关爱下,健康茁壮地成长起来了。

     

    手拉手,爱在校园流淌

     

        时间流逝,残疾儿童与健康孩子一起学习、生活的尝试,很快让老师们看到了学校教育的多赢局面。别以为孤残儿童是一群悲观、软弱、自卑、可怜的弱势群体,正因为他们特殊的身世,所以他们更懂得珍惜爱。他们坚强、友好、快乐、阳光,健康的孩子们也从“福娃”身上学到了许多东西:

     

        “福娃”刘远矮小畸形,成骨发育不全。虽然他自身行动不便,但却精心照顾着一名今年春节后刚刚送进儿童福利院的小伙伴(这个不幸的孩子在一场大火中失去了父母,自己也被大面积烧伤)。

     

        9岁的小姑娘唐灿患多关节挛缩畸形,双手以及两臂不能拿重的东西,不能参加大课间的体育活动。有一天,孩子们做完操回来,班主任牟平平老师一进教室,就感觉教室与以前不大一样,“今天的教室格外透亮”。什么原因呢?再仔细看看,原来桌子好像重新摆过,每排桌子都整整齐齐的,就像是军人立正在那里。牟老师很诧异,是谁重新摆放了桌子?原来就是这个弱小的、总是带着甜甜微笑的唐灿。她的手这么不得劲,还干这么吃力的活,牟老师被她感动了,表扬了她,并发给她一个“德育星”。就这样,小唐灿给自己加了一个任务,每天趁大家外出做操的时间摆教室的桌子。

     

        牟老师说,“有这样的学生,我感到很幸福”。

     

        “福娃”华运患先天性双足缺如,但他是一个非常懂事、内心阳光的孩子,每次见了老师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们都非常喜欢他。

     

        武校长一直记得华运课间主动擦拭饮水机的事情。那天,他在大课间巡查教室卫生时,无意间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华运因为腿脚不方便,没有和同学们一起下楼到院子里做操,趁着同学们都出去了,他在用抹布擦饮水机上的灰尘。校长问华运:“老师让你擦的?”他边擦边说:“不是。同学们总是帮助我,我也想为班级做点事情。”话虽然不多,却深深地感动了校长。

     

        还有,每天清晨进校时,同学们都会听到患有先天性脑瘫的方春口齿不清但一字一句、认真而又热情地大声说:“老师好,同学好。”背着大书包,一摇一摆地走进校园。很多同学看到他,都会赶忙上去搀扶,这时方春却说:“谢谢,不用你们扶,我自己能走。”

     

        福利院的工作人员刘萌萌老师说:方春在接受治疗时,他的嘴、脖子、双脚都扎上了钢针,疼得直哆嗦,但从来都没哭过。他说:“我不怕疼,我想上学。”

     

        残疾同学的阳光和坚强感染着健康的同学们,他们由衷地称赞说:

     

        “我在方春同学身上学到了坚强。”

     

        “遇到困难唐童不怕,想办法解决。”

     

        “刘远很阳光!”

     

        “老师说郭君扎钢针的时候都没有哭。”

     

        “华运总是悄悄地帮我们打扫卫生。”

     

        …………

     

        更让老师们感到欣喜的是,同学们在与“福娃”的相处中,学会了如何去关心和帮助他人。面对残疾同伴,健康孩子们伸出了友爱之手,爱在清平校园里奔腾流淌。孩子们为能帮这些需要帮助的小伙伴做点事而深感愉悦和自豪。

     

        “我经常帮助唐灿接水。”

     

        “有时候看到刘远上楼吃力,我们几个把他抱上来。”

     

        “唐保听不清老师布置的作业时,我帮他记下来。”

     

        “每天跑步的时候,我故意跑慢一点,等着华运,陪着他。”

     

        “福娃”们共同的心声是:“在清平小学上学,很快乐!”和他们交谈,他们会如数家珍地告诉你他们的好朋友,那一刻,满脸都是灿烂的笑容。

     

        刘远说,他们班的徐磊同学一直在帮助他,至今已经快两年了。5年级的刘远教室在3楼。每天清晨学校早读后,徐磊都会等着他,拉着他上楼。我们找到了徐磊,原以为他一定是个壮壮实实的小伙子,才会有力气拉着上楼吃力的刘远。见面后我很吃惊,徐磊个头儿不高,清瘦的一个小男生。面对“为什么要帮助刘远”的问题,徐磊只是朴朴实实地说,当初刘远来到他们班时,班主任老师让他帮助刘远,他就这么做了,一做就是近两年。他还说,班里的同学看见刘远有困难,也都帮助他,有时还会有两名男同学把刘远“坐飞机”式地拽上楼。“我愿意做个助人为乐的好孩子”,这句话是徐磊最大的“豪言壮语”了。

     

        课间休息时,我想给他俩照张相,徐磊高兴地叫出刘远,站在他身边,徐磊非常自然地蹲下身来,这样两人就一般高了。从徐磊这一站一蹲的动作,能看出他对“福娃”的尊重和友爱,让我们非常感动。

     

        程玉伟告诉我,“福娃”们刚入校时,学校里有些孩子模仿刘远走路的样子,后来这样的同学越来越少,现在已经完全没有了。

     

        程玉伟还告诉我一件让她难忘的事:那是唐灿还上一年级的时候,有一次课间,她看见唐灿去卫生间,她知道这孩子双手有问题,想过去帮帮她,但在卫生间门口,她站住了,因为她发现,几个小女生正在帮助唐灿提裤子。出了卫生间,华运等在那里,又帮唐灿整理了衣裤,一切都是那么自然。程玉伟被这一幕感动了,残疾儿童与健康孩子互帮互学、互助互爱,她感到,“同在蓝天下,共享阳光雨露”的“健残一体化教育”已经开始在学校谱写正能量序曲了。

     

        “健残一体化教育”在每一位健康儿童心中埋下了“大爱”的种子。六一儿童节前夕,学校对三、四年级学生做了一个关于“你最喜欢的六一儿童节庆祝活动形式”的开放式调查,结果有80%的孩子提出了与帮助“福娃”有关的活动项目,这是其他学校无法相比的。再也没有家长要求学校拒绝这些特殊孩子们入学了,相反,不少家长在节假日主动带着孩子到福利院看望这些“福娃”。

     

        爱就像学校旁边浞河的水一样,在校园里静静地流淌。

     

    不放弃,美丽天空任我飞

     

        因为这些孤残孩子的存在,清平小学这所建校不到两年、不起眼的学校变得令人瞩目,多家中央和地方媒体都报道了学校实施的“健残一体化教育”,而这些孤残孩子也在学校获得了成长。由于身体残疾,活动范围受限,加上早期缺少父母亲情,这些孩子和健康孩子相比,学习上有一定困难,但他们阳光自信、勤奋刻苦。

     

        刘远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被班主任张晓会称赞为有“墨水”、有梦想、有礼貌的阳光男孩。他口才非常好,理想是当科学家。学校举办活动时,他常做主持人;同学们参观福利院时,他做解说员;课堂学习时,他做小老师。他有着同龄孩子少有的大胆和自信。4年级期末考试,除体育课外,成绩全部为A。参加“高新区第一届读书节诵读比赛”,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更让人惊奇的是,这个12岁的小男生,居然还有两项国家发明专利,获取了“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一个是多孔照明笔,另一个是加湿器。

     

        问他怎么想起发明这些东西的,他非常轻松地说,上一年级时,因为一次停电没有完成作业,受到老师批评,于是想到发明个什么东西,停电时也能发光,就能完成作业了。他随后付诸行动,最终如愿以偿。

     

        还有华运,也算是个小才子。他的班主任范韦韦是一名心理咨询师。在范老师耐心引导和不断鼓励下,华运的外语成绩直线上升,在课堂上朗读的声音很大,充满了自信,还帮助别的同学。去年期末考试,他的语文、数学分别获得A和B。他还是全班56个同学中获得“星”最多的学生,这使他比其他同学多得到一个“进步最大好少年”奖。

     

        范老师说,华运戴着假肢,跑步时很吃力,但是他很有毅力,即使是出大汗,也坚持和同学们一起跑,从不请假。

     

        在福利院,华运送给我们一张他自己画的画“家乡山河美”,画面上写有“清平小学”字样,还有他写的一首小诗:

     

        家乡美如画,

     

        诗词赞美佳。

     

        不再思远游,

     

        坐享风景秀。

     

        稚嫩的画面表达了他对清平小学这个家的热爱,着实让人欣慰和感动。

     

        郭君也认真地画了一张画送给我们,画的是潍坊的风筝节。画面上她的小伙伴唐灿放飞了一只风筝。画面上太阳高照,小鸟、风筝比翼高飞,“我的风筝飞得好高”,表达了她愉快的心情。

     

    我们还在路上

     

        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的学习生活结束,刘远、唐童表现出色,被评为“全能好少年”。华运、唐灿不但被评为“星级好少年”,还分别被评为“进步最大好少年”和“正能量大使”。据老师介绍,“正能量大使”是学校级别非常高的荣誉,颁发给团结同学、乐于助人、时时传递正能量的学生。此外,郭凡和唐童还分别收到了在第二届“趣味运动会”和第二届“冬季越野赛”中荣获的奖状。一年级的3名孩子也不负众望,均被评为“星级好少年”。

     

        乐于无偿奉献已成为清平小学特有的文化内容,这种文化自然也传递到了教育理念中。

     

        正如武校长所说,健康的孩子在和这些孤残的孩子交往、并逐渐成为朋友的过程中,他们的爱得到了升华。而融入了这个温暖的集体,孤残孩子的心理也得到健康发展。家长们从孩子的身上看到了爱的力量,看到了孩子们的成长,再也没有人认为残疾孩子会拖正常孩子的后腿了。

     

        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清平小学的“健残一体教育”已经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武际金说,这也源于社会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潍坊市高新区慈善总会每年都会划拨出一笔资金,专门用于对孤残儿童的教育;潍坊市和高新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也多次来到学校参观指导。

     

        武校长说,回眸走过的路,我们在思考中摸索,在摸索中前行,不仅有收获成功的喜悦,更有点燃希望的热情。

     

        我们还在路上!

     

        注:文中“福娃”的名字均为化名。压题图为“福娃”华运的图画《家乡山河美》。

     

        (作者为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