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

    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考

    谢京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7月23日   16 版)

        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着种种问题。要解答这个问题并澄清人们心中疑惑,需要认真思考时代发生巨大变化后,马克思主义是否仍然具有大众化的理论品格,实践中如何解决大众化传播弱化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具有大众化的理论品格

     

        大众化的理论品格是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大众化的基本前提,这一品格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改变。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之所以创立马克思主义学说,其根本目的是为了解放全人类,这就从本质上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秉性。在《资本论》中,马克思从商品分析开始,从中发现剩余价值,揭示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也揭示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向更高阶段运动变化的规律,从而为全世界无产者和劳苦大众们寻求解放提供了理论依据。马克思所揭示的问题本身就是社会劳苦大众所面临的最现实的问题,具有彻底的大众属性。

     

        马克思主义史无前例地向人们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类历史的创造者,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创造财富和历史的人何以沦落为赤贫者和历史的配角?通过提出和解答这个时代课题,马克思主义催生了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并帮助他们认识到自己所担负的历史使命,从而为劳苦大众回归历史中心、当家作主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持,也为人类解放做了充分的理论准备。因此,马克思主义所提出和解答的问题本身就与社会大众的生存命运联系在一起。

     

        回顾近代以来中国人民谋求解放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一旦掌握了群众,转化为劳苦大众认识和改造旧中国的理论武器,中国人民和中国革命的面貌就随之焕然一新,不断从胜利走向胜利。没有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大众化,就不会有中国人民命运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个结论深刻地表明,无论是历史上还是在当下,马克思主义均具有大众参与并使之实现目的的大众化理论品格。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弱化的原因

     

        马克思主义具有大众化的鲜明理论特质,然而,马克思主义传播在当今出现弱化却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关涉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面临的另一重大问题:如何认识和看待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规律。回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众化传播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获取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历史经验。

     

        在历史上,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传播不是单一学科和单一领域的传播,而是广泛涉及哲学、社会学、经济学、历史学、文学等各个领域,目的就是“立体化”宣传马克思主义,让马克思主义植根于各个社会学科领域,全面占领主导思想舆论阵地。当年鲁迅等左联作家在1930年开始的“大众化问题”的三次大讨论,内容涉及大众化的语言、形式、体裁、内容、技术等诸方面,可以说是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下了真功夫。而现在的问题是,除了意识形态部门、高校外,大众参与相对较少,部分传播者不注意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国情、党情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研究越来越学院化、学究气,成为书斋里的学问而不是唤醒大众的武器,离百姓越来越远,失去了大众化的因子。新媒体革命带来的分众现象,也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马克思主义如何为当今大众所用

     

        受众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马克思曾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做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做自己的精神武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2009年版,第17页)近代中国的志士仁人和劳苦大众追求民族和自身解放,最需要、最渴求的是一种科学管用的思想武器。当年马克思主义普及推广的条件相当艰苦,一方面,让长期接受封建思想的中国大众接受马克思主义几乎是不可想像的;另一方面,面临着国民党当局的阻挠、查禁甚至杀头危险。应当看到,在如此艰苦的条件下人们仍然热衷于普及推广马克思主义,受众的认同和接纳是其中的一个关键因素。更为关键的是,大众之所以接受,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贴近当时社会所需。

     

        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强调理论、载体、技术多,而相对忽视主体对象的所思、所想、所需。当年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专家学者与大众站在一起,考虑更多的是大众怎样能接受,把高深的理论转化为通俗化的表达,赢得了大众。大众化的工作重心是以大众作为主体对象,理论必须能直接回应大众需求。因此,大众化的基本前提是将大众放在首位。“通俗化”是马克思主义与大众实现有效沟通的一座桥梁,只有通过“通俗化”这座桥梁,大众才能走近马克思主义,从而接受认同马克思主义。

     

        在当代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更好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大众属性、传播规律和受众特征。只有这三个问题得到比较好的解决,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才能有新的根本性突破。

     

        (作者单位:上海社科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