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2日 星期日

    方寸品得红楼梦

    杨亮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2日   04 版)
    戴敦邦 CFP

        6月21日,中国邮政发行《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特种邮票,一套4枚,小型张1枚,即受到追捧。记者就此采访了邮票设计、发行的主要参与者,听他们说《红楼梦》邮票“背后的故事”——

     

    海派画家续“邮缘” “方寸”经典亦留憾

     

        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巅峰”,《红楼梦》第一次出现在邮票这一“国家名片”上,是1981年发行的《红楼梦——金陵十二钗》特种邮票。

     

        这套邮票采用了“12+1”的发行规格,即“十二钗”加《双玉读曲》小型张。至今仍被奉为经典。邮票原画作者、“海派”著名画家刘旦宅抓住了每个人物传神的“一瞬间”,笔触聚于“十二钗”的“喜怒哀乐”,栩栩如生。

     

        33年后的今天,《红楼梦》邮票“归来”,其设计者依旧为“海派”著名画家戴敦邦。戴敦邦曾创作了《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牡丹亭〉》和《民间传说——许仙与白娘子》两套邮票,其中《牡丹亭》发行于30年前的1984年。

     

        戴敦邦告诉记者,当年在创作《牡丹亭》时,共绘制了六幅作品,分别是《闺塾》、《游园》(小型张)、《惊梦》、《写真》、《冥判》和《婚走》。其中,《冥判》一枚画面相当精彩,浓墨重彩地刻画了胡判官与杜丽娘之间的矛盾冲突,是整套邮票的点睛之笔。戴敦邦说,只可惜临发行之际,当时的管理部门由于担心有宣扬封建迷信之嫌,去掉了这一枚,“至今,引以为憾”。

     

    各路专家齐聚首 全新创作惹“争议”

     

        这次,为不留“牡丹亭”之遗憾,戴敦邦对红楼故事熟稔于心,创作红楼人物心闲手敏。他由国画入笔,笔墨雄劲豪放。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一)》从组稿到创作花了将近半年时间,表现了原小说前十回中“林黛玉进贾府”、“葫芦僧乱判葫芦案”、“梦游太虚幻境”(小型张)、“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以及“金锁合通灵”五个内容。

     

        不想,在第一轮走评过程中,就遭到了来自红学会、国家博物馆、中央美院的走评专家对于画面细节的质疑。

     

        比如,在“金锁合通灵”一枚中,原著写到薛宝钗笑着对莺儿说道:“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做什么?”专家提出,莺儿作为随侍丫鬟,是否应该待在薛宝钗的身边,而不是躲在帘子后面“窥视”主人。

     

        对此,戴敦邦解释说,将莺儿放在画面次要的位置,是让大家把视线集中到宝玉和宝钗身上来,突出“金玉良缘”的主题,这也是艺术创作常用的手法之一。戴敦邦有意弱化了莺儿脸部的表情描写,表现出低眉顺目,一副谦卑顺从的模样。从动态上看,似乎正要掀帘端茶出来,在逻辑上,这跟原著也是契合的。

     

        “这枚邮票最值得品味的地方,其实是画面以外的内容。”戴敦邦说,原著描述,宝玉端起宝钗的金锁赏玩,见上面嵌着八个大字——“不离不弃,芳龄永继”,而自己佩戴的宝玉上面正好也刻着八个大字——“莫失莫忘,仙寿恒昌”。莺儿一语道破天机:“我听这两句话,倒像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不少红学专家解读说,这个情节揭示的恰好是这枚邮票的主题——宝玉和宝钗的“金玉良缘”。“令人唏嘘的是,这段金玉良缘未能得到善终……”戴敦邦说。

     

        “这,就是此次全新创作的魅力所在。”走读专家如是评价。

     

        (本文采写得到了中国邮政集团公司以及吕锐等人的帮助,特致谢)

     

        (本报北京6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杨 亮)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