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凝聚向善道德力量

    ——山东社科论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讨会发言摘登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0日   07 版)
    山东社科论坛台上专家学者和与会者现场互动
    2012年度“山东好人·每周之星”十大年度人物颁奖典礼
    美德山东公益广告

        编者按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习近平同志视察山东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美德山东建设,由光明日报社、山东省委宣传部、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等单位主办,山东师范大学承办的山东社科论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研讨会于2014年5月18日在济南召开。来自中央党校、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武汉大学及山东省内各高校、党校、社科院所的300余名专家围绕主题进行了深入研讨。今年山东社科论坛的重大改革和最大亮点是台上专家和台下专家学者之间的互动。大家踊跃发言提问、争鸣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观点。现将研讨会的主要发言摘要如下。

     

    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国梦的有力支撑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灵魂和基因,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深厚根基。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许多丰富的道德规范。这些道德规范,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支撑力量。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规范,对于新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道德规范,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意义重大。道德是人民心中的法律,是社会秩序上升至法律层面的第一道防线,是推动良好社会风气形成的重要基础。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在全社会积极倡导善行义举的行为,进一步教化民风,引导人们凡事做到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就会不断提高广大公民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社会风气就会不断好转,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坚实的基础。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是孔孟之乡、礼仪之邦,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传统美德方面资源丰富,具有独特的优势,我们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优秀传统文化,努力实现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精神支撑。(山东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季缃绮)

     

    包容性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特质和优势

     

        中华民族早就懂得以文化成天下的历史责任。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的标识。世界四大文明,唯有中华文明延绵不断、有序传承,根本原因在于中华文化的包容性,这是中华文化的特质和一大优势。这个特质和优势使中华文化生生不息,兼容并蓄,把各种文化中好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文化的血脉不因分分合合而中断,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聚合力、同化力。历史证明,不仅外来文化会被中华文明同化,而且在文化力的作用下,占领和统治中原的其他民族也会被同化。相反,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就因为抗拒不了外族的占领统治,一个一个都消亡了。而独有中华文明在文化的交流互动之下,不断丰富自身、扩大着内涵和外延,延绵不断、源远流长。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具体体现为和合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凝聚力。从文字的角度来看,汉字作为中华文化的一种载体,其含义始终是确定的,与西方的拼音文字截然不同,体现了强大的凝聚功能,在保持中国历史的大一统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中央党校副校长 赵长茂)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事关一个民族的精神追求,事关一个民族和国家对于是非曲直、真假美丑的判断标准。核心价值观和道德紧密相连、不可分割。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孕育着很多正能量的因素,比如《礼记》中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北宋时期张载提出了“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都是比较完整的核心价值体系。我们党所提出的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的继承、发展和创新,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核心价值观明确地区分了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使三者融为一体,既继承了我们古代的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像爱国、诚信、友爱等,同时也吸取了人类文明的积极成果,像自由、平等、公正、法制。还有一点更为可贵,就是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原则性: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非常重大的理论创新。推进美德山东建设,也要立足齐鲁文化实际,立得住根,经得起推敲,挖掘和弘扬具有跨越时空和生命力的价值观念。美德山东是美德中国的,要和美德中国建设联系起来,为美德中国建设服务,美德山东必然昭然于中国,昭然于世界。(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全国哲学社科规划办原主任 张国祚)

     

    深入研究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山东是齐鲁文化发源地,习近平总书记对山东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寄予厚望。建设社科强省、文化强省,必须认真学习、深入贯彻好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充分利用好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深入研究、挖掘传统美德,发挥理论研究工作的先行引导作用,推动全社会广泛弘扬传统美德。广大社科理论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意识、担当意识,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容并蓄的态度,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方法,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要把传统文化与美德山东建设有机结合起来,深入研究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本质特征和时代价值,深入研究传统文化与美德山东建设的内在关系、重大意义,深入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美德山东建设的方法措施,深入研究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要求,引导全社会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美德,使人们自觉形成良好道德规范、树立崇高理想、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山东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副主席 杨 瑛)

     

    大力弘扬齐鲁优秀文化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重视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传统。山东是齐鲁文化发祥地,在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方面资源丰富。比如,儒家推崇“君子喻于义”“君子坦荡荡”“君子成人之美”“君子义以为质”“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等君子人格。比如,孔子讲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国人乃至联合国都公认的道德要求。比如,孟母三迁择邻、劝子远行的故事,孔融让梨的故事。这些例子中有很多积极向上的道德追求和做人的基本道德规范,今天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美德山东”建设,必须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坚持“一分为二”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观点,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基础上,采取兼收并蓄的态度,推陈出新的方法,对中华传统道德规范进行梳理,有鉴别地加以对待。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重点,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和基本道德秩序建设,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山东省社科联副主席、党组成员 周忠高)

     

    创造转换传统文化 推进美德

     

        建设美德山东,要对传统进行创造性转换与运用,积极继承弘扬儒家的思想道德传统。一是要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与最高价值。儒家学派基于天人一体同构的思想传统,探求天地宇宙的本质与人的本性,我们要不断传承弘扬这一价值。二是要追求与天合德的圣贤理想人格。天地之德是一种生生不息、化育万物的仁的本性,认知天地之德,使之内化为道德品性,外化为道德践履,就成为人生的理想追求。三是儒学思想确立了人生遵循的基本道德规范。儒家学说概括而言是一种修身立德、修己安人、以德临民、宅心于仁、和谐人伦的学说,其中的基本道德原则和规范等都是新时期应根据实际着力弘扬的文化精神。四是儒学指明内外兼修的人生向上之路。要继承、转换、弘扬传统文化中的高尚道德精神,认真研究、深入阐发、创造转换传统文化中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思想精华,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培育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要总结、概括、发扬山东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各个历史时期创造、形成的高尚道德精神和光荣传统,使之成为建设美德山东的宝贵资源。要将道德追求与发展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将美好的道德理想与价值取向熔铸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决策之中,使我们的道德教育落实到行动中。(山东建设中央党校进修部副主任、教授 杨信礼)

     

    弘扬传统道德 推动现代精神文明建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内容丰富、博大精深,但我认为至少以下三个方面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也是都应该做到的。一是推己及人的忠恕之道。一个人必须在他与他人的相互关系中生存,人的生存和发展,就有一个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的关系问题。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一个基本的原则应当是推己及人,即凡事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对待别人要像对待自己一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是见利思义的行为准则。见利思义,利不忘义,是最起码的行为准则。这种行为准则并不否定利,只是强调“义然后取”。当义利不能兼顾时,古人推重的是“义以为上”,甚至“舍生而取义”。如此则是达到更高的一种思想境界了。三是严于正己的自律精神。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一个人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总会犯这样和那样的错误;但是人的缺点不是不能克服的,错误也不是不能改正的,克服和改正的方法,便是道德自律。道德自律是一个人成为正人君子,成为社会有用之人的基本途径。总之,推己及人,见利思义,严于正己,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人人都能继承发扬这些美德,那么,精神文明建设便可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反过来必然又能促使物质文明建设的进步。(山东师范大学教授 安作璋)

     

    建设美德山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山东省提出“美德山东”建设,躬逢其盛,恰逢其时,意义重大。应注意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中华传统美德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和重要标识。但是,它毕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不可避免地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与现代社会有不相适应的地方。另外,传统与现实往往也存在相背离、相矛盾、相冲突的地方,要辩证看待;要充分挖掘齐鲁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充分利用已有的博物馆、纪念馆、文物遗址等资源,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美德教育的重要基地。二是深刻把握制度法规的健全和完善是道德建设的根本保障。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我们不能指望把一切寄托在老百姓的道德自律道德自觉上,那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制定一系列科学完善合理的行之有效的法律法规、制度规范作为保障。同时还要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不能虎头蛇尾,浅尝辄止。三是领导干部要认识到位,身体力行,以身作则。首先,与大力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要求相适应,领导干部应认真学习了解中国传统文化、齐鲁文化、当地历史文化,从长远看,应把领导干部对本省本市本县历史文化的学习和了解情况纳入到官员的升迁考核中,增加领导干部学习历史文化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其次,领导干部要大力践行中华传统美德。领导干部要起示范带头作用,形成良好的榜样形象,就会带动更多的群众去尽孝行孝,就会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中央党校哲学部教授 王 杰)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美德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血脉和根基,是每个炎黄子孙血肉相连、心灵相依的精神纽带。根植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的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延续产生了深远影响,体现了顽强的生命力、宽厚的包容性和强大的感召力。其中,蕴含的中华传统美德规范,始终发挥着重要作用,至今仍然成为广大人民群众追求美好生活、维系良好关系的基本道德准则。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很重要的是要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这片广袤的土地,深入挖掘传统美德规范,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循的行为标准,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的力量。这次研讨会就是深入研究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必将集中大家的思想智慧,推出有价值有影响的成果,为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推动“美德山东”建设提高积极的理论支持和智力服务。(山东建设的重要源泉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 刘致福)

     

    复兴中华文化要警惕政治化和商业化的不良倾向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儒学发展至今其实正是一个不断吸收外部资源的过程。无论是通过广泛深入吸收佛教和道教因素而出现的宋明理学,还是通过广泛深入吸收西方哲学、宗教学等人文学科而形成的现代新儒学,都既“与时俱进”而又“不离其宗”。因此,我们不应当把儒学看作一个只属于“过去”的静态结构,而应当充分意识到儒家传统是一个也属于“现在”和“未来”的动态过程。当然,这样说并不意味着儒学传统已经囊括了一切,也正因此,一切人类文明的优秀成分,对于目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复兴中华文化,都是值得吸收的资源。二十四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存在普遍性,但同时我们更应该看到它的特殊性,要做到“和而不同”,承认个性,承认差异,这才是核心。对于当前存在的文化热、国学热,我们应该看到危机和契机是并存的,特别是要警惕政治化和商业化的不良倾向。(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文化中国研究中心主任 彭国翔)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社会道德规范的确立

     

        任何时代都有核心价值观,不同时代有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认识。这些思想观念从哪里来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来自今天的生活和实践,这就需要用综合创新的方法,充分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运用西方文化的资料,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资料,来思考我们当代面临的问题,形成关于我们现在时代问题时代任务的一个形象的解答,一个价值方面的思考。核心价值观根本上是一个德的问题。传统文化中的“德”内涵博大,既是国家的德,又是社会的大德。按照解字的说法,“德”的本意是“眼睛看物找一条好路往前走”,意味着我们不能左不能右,应走上坡路,意味着要“升”。这种升不仅是升官的问题,还意味着一个人要向正道上发展,这体现了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同时,德和法是互相转换的,当社会呼唤道德,而道德还没有出现的时候,就需要以法的形式来强制人们如何来做,但是当人们自觉地按照道德规范去做,这时法律便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现在社会上很多人的思想没有达到信仰的层面,这是一个认识性问题,这就需要我们多做社会价值导向的文章,在制度方面形成保证好人有好报的有效机制。(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孙熙国)

     

    紧密结合现实发挥传统文化价值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能不能发挥作用,应该和现实结合在一起,应该考虑传统和当下问题、国内和国际的问题。传统文化再好,如果不能解决中国现实的问题的话,这个价值是要打折扣的。中国有哪些好的价值观和理念能够有助于解决国内外的问题,是值得思考的重要现实问题。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一定要提防民族主义,特别是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形象,所以就有一个度的问题,“中庸之道”实际上是最佳的、最理想的一种价值状态。中华传统文化不光是儒家的,也有道家、佛家的,既有积极的一面,又有消极的一面,实质是一种重视精神的解脱、精神的慰藉的文化。要大力加强美德山东建设,特别是在仁、义、礼、智、信方面进一步突出山东的特点,比如山东人“义”的方面特别突出,凡事乐于见义勇为,遇到困难解囊相助,等等;山东人讲礼仪,特别讲规矩,讲规则;山东人讲诚信、守信誉,很受其他地区的朋友信任,等等,我们要进一步进行梳理,弄清楚应该如何去弘扬、去挖掘。(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外人才信息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陈化北)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一定要重视早期儒学理论

     

        在我们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实践当中,我们应该突出关注早期儒学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思想理论价值、学术价值和实践价值。儒学是一个包含着丰富理论内容的思想系统,也是一个在历史中不断演化发展的思想系统。解析儒家学说的现代性意义,不论是学术视角还是文本选择都可有不同。今天,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论析儒学理论的现代性价值,应当将目光首先投向《论语》这部在理论方面最具原创性的早期儒学经典。《论语》里面讲“仁”概念,“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既可以做一个德行的表现,又可以做一个行为的规范,而且这个应当是儒学的一个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在儒家学说中,这种以“仁”范畴表达和论释的人的美德与行为规范及二者统一的伦理思想,值得我们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借鉴。因为人的德性与人的德行是统一的。德性是德行的基础,坚持德行,则可以完善和彰显人的美德,这些观念是早期儒家伦理中最富创意的思想,最具现代价值的理论内容,也是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应当倡导与追求的伦理意识。(武汉大学哲学院教授 田文军)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