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20日 星期五

    最美科技工作者

    张春银:要让盐碱土地也成宝

    金振蓉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20日   04 版)

        张春银是江苏盐城人,在盐碱地上长大的他,从小就知道盐碱地长不出好东西,自家的地里庄稼长得稀稀拉拉,挨饿是他小时候的深刻记忆。可就是他,长大后,当他听说国外治理盐碱地,兴起了“盐土农业”后,就萌生了“我要让家乡的盐碱地也成宝”的想法。

        有人说他的行为是敢于创新,也有人说他是在“蛮干”。他把经营餐饮赚的一点钱,拿出来一头扎进了盐碱地,在古淮河的入海口承租了一片2000多亩的盐碱滩涂,签订了30年的租赁合同,风餐露宿开始搞起了他的试验。白天一身泥土,两手碱花,夜晚独居荒滩,他有时觉得自己过的就像个野人。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和技术,他四处求教,经常被挡在研究机构的门外,他不断试种世界各地的植物种子,要培育出能在当地用海水灌溉的植物,甚至是蔬菜。可这谈何容易,第一批撒下的种子,让风沙一气儿刮出去老远,看到有的苗长到了几十公里外,他真是哭笑不得。第二次知道了种子要深埋,但长势并不理想。就这么一次次地试验,一次次地总结,一点点地向前推进。

        积蓄花光了,欠着工人的工资发不出,他想到了家里的房子,可哪敢张口啊,本来全家就一致反对,实在没有办法,他瞒着爱人把房子偷偷拿到银行去抵押,去贷款,后来贷款也用完了,他一遍一遍地安慰爱人,明年就好了,明年,明年,十几个明年就这样过去了。

        就在他的绿苑盐土公司举步维艰时,他生命中的贵人出现了,我国著名盐土院士赵其国,感动于他对这份事业的痴迷,自愿担任起张春银的科技顾问,并领衔在江苏盐城建立了全国首家沿海盐土农业企业院士工作站,帮助张春银继续研究和开发盐土农业项目。

        十几年的努力,他们拿出了两个耐盐碱“绿海碱蓬1号”和“绿苑海蓬子1号”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种子,还先后培育出了10多种耐盐碱蔬菜和特种经济作物,拥有了7项国家专利,6项田间操作规程,10余种深加工产品,通过了5项成果鉴定。

        2007年,张春银来到内蒙古的“查干诺尔湖”,这个干涸了10年的湖泊,早已成了戈壁荒漠,张春银以志愿者的身份,把他的“绿海碱蓬1号”播撒进去,而后,这里便重新泛出了生命的绿色,小范围试验获得的成功,让这里的牧民兴奋不已,也使张春银真切地看见了梦并不遥远。此后,一次次的成功,让他的“盐土农业植物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进入了科技部的国家科技“十二五”规划。

        老张说,盐碱是苦涩的,治理盐碱的事业也很苦,迄今这份事业还没有带来丰厚利润,但他内心却是甜的,只要看到绿色在生长,他就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说这话时,52岁的张春银真诚地微笑着。(本报记者 金振蓉)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