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9日 星期四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医魂源远 美德流长

    ——从第四军医大学“典型辈出”看改革开放后全国道德建设

    作者:王斯敏 张哲浩 杨永林 罗奋堂 张智军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9日 01版)
    华山抢险现场 资料照片
    野战医院 资料照片

        这是一条闪亮的精神红线——20世纪80年代,大学生张华纵身一跃,为救老农而牺牲自己;今天,麻醉专家陈绍洋舍出生命,温暖患者诠释“医魂”。30多年来,以张华精神为起点,第四军医大学先进典型辈出,延续着永不断线的美德接力。

     

        无数“红线”织就一幅宏图——改革开放之初,道德建设重整旗鼓,摸索前行;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升华,深入人心。30多年间,以凡人善举为标志,中国大地上汇聚起日渐磅礴的正能量。

     

        时代呼唤英雄,也选择和造就自己的英雄。四医大不断夯实价值之基的努力,恰如全国道德建设的微缩进程;这所学校走出的一代代典型,也以自古美德流长的三秦大地为底色,映射出风云激荡的时代精神,在价值观建设中发挥了军人知识分子特有的作用。

     

        代代相承的道德接力,使梦想切近,让旗帜高扬。

     

    20世纪80年代:

     

    “两华”精神直击灵魂——“人生价值不能用‘划算与否’简单衡量”

     

        【场景回放】1982年7月11日,西安市康复路南口,一声惊叫打破宁静——“救人呀!有人掉进粪池了!”仿佛听到了铁的军令,正路过此处的四医大学生张华冲向粪池,跳了下去。当他在3米多深的粪水中拽住跌倒农民、奋力托举的时候,却被沼气熏倒,再也没有醒来。

     

        1983年5月1日,华山千尺幢上挤满游客。突然,一人惊呼着跌落山崖,十几人相继掉下。百余名年轻人站了出来,冒着被砸伤、被撞落的危险抢救伤者、组织疏散,一直忙到天黑。有人问起名字,他们答得简单:我们是张华的同学。

     

        【专家解析】只有战胜价值迷失,才能实现道德崛起。“两华精神”是拨乱反正时期的道德强音。从张华到华山抢险团队,代表了大学生群体对自我价值的响亮回答,也象征着道德理想的回归与重建。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 陈瑛

     

        “救人时,你想了什么?”从参与华山抢险那天起,这个问题被一次次摆在四医大第一附属医院骨科副主任雷伟面前。

     

        当时的确没多想,但事后回顾,雷伟总会想到学长张华。两人脾气相投、常常交心,也共同经历过那时青年特有的迷茫。

     

        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刚走出十年浩劫的阴影。正像邓小平剖析的那样:过去十来年中,“林彪、‘四人帮’把我们的党和政府搞乱了,把我们的社会搞乱了,也把不少青少年毒害了”,“他们的流毒在某些范围内还不能低估”。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大幕拉开,西方各种思潮“抢滩登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还需要集体主义吗?青年知识分子们经历着转型期特有的矛盾与痛苦。

     

        在四医大,雷伟感觉到了正负两重能量的博弈。1980年5月,他和张华也参加了由“潘晓之问”引发的人生意义大讨论,“他绝不同意‘人生的路越走越窄’。他像一团火,希望改变一切消极的东西。”

     

        张华也有自己的偶像——远有雷锋,近有1982年6月为救落水儿童牺牲的陕西姑娘邵小利。他在日记里袒露心声:“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永远愉快地多给别人,少从别人那里拿取。”而他生前没想到的是,自己的离去掀起了一场更热烈的讨论。

     

        1982年11月,《文汇报》刊发读者来信。“大学生冒死救老农划算吗?”两个月间,4000多封来信从全国各地飞来。

     

        讨论最终以大多数人的共识告终:人生价值不能用“划算与否”简单衡量。张华的同窗们则用行动表明立场——两个多月里,全校1000多人递交思想汇报,200多人写下入党申请书,为群众做好事3000余件。1986年,“华山抢险”群体中的12名学员走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的老山前线。张华生前所在的学员二大队被命名为“模范学员大队”,学员们表现优异,“把张华的集体塑造成了集体的张华”……

     

        托举起这股青春激情的,是党和国家重建公民道德的紧锣密鼓——

     

        1979年国庆前夕,叶剑英在庆祝建国30周年大会上代表党中央首次提出: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此后,邓小平多次重申这一主张。

     

        1986年9月,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此,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有了纲领性文件。

     

        随之而起的,是民间压抑已久的道德热情。“学雷锋、树新风”“五讲四美三热爱”,一个个经典口号、一项项特色活动,构成了那个年代最深刻的道德记忆。

     

    世纪之交:

     

    “弯下腰是桥,挺起身做梯”——“做事业比‘向钱看’更快乐”

     

        【场景回放】2005年深秋,86岁的李继硕教授走了。他是学生们眼中最大方的人——国际友人先后捐赠他1000万日元、500万港币,他全部用在了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上,累计选送27名青年人才赴日本深造,为学科建立实验室、添置尖端科研设备、订阅昂贵的国际一流学术期刊;他也是对自己最抠门的人——出差从不舍得坐软卧,常年用一个馒头、一根黄瓜充当午餐,家里装修房子,他却连14万元也拿不出来……老人有句名言:“弯下腰是一座桥,挺起身做一架梯。”桥和梯托举的,是一届届学生,更是他毕生热爱的解剖学事业。

     

        【专家解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如何处理“利”与“义”的关系?如何达到“公”与“私”的平衡?这些矛盾带来私利泛滥、“金钱至上”,李继硕们的选择,是治病症的一剂良药。

     

        ——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 王小锡

     

        外表秀美的王亚云是四医大基础部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教研室副主任。她每天打交道最多的,是福尔马林和尸体标本。

     

        1996年,刚毕业的她已被分配到神经内科做临床医生,却在报到前一天被李继硕的劝告所打动,改做解剖学研究。今天,她的工资和做临床诊疗的同学比起来,几乎“差个零”。可她从不言悔。“李教授把一个信条写在了我们心里——做事业比‘向钱看’更快乐。”

     

        她选择解剖学的时候,正是拜金主义甚嚣尘上的年代。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当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中国正式步入市场经济时代。国内经济快速发展,国际政局经历巨变,中国知识分子受到巨大冲击。一面是“全民经商”的“下海热潮”,一面是“脑体倒挂”的尴尬境遇,相当一部分人的信念之树有所动摇,开始“关怀金钱远大于关怀精神”。

     

        1995年,美国《福布斯》首次发布中国内地亿万富豪排行榜。同一时期,有媒体对北京、上海等十大城市万名青年做了问卷调查——“你最崇拜的青年人物是谁?”名列前两位的都是富商。

     

        最能驱散迷雾的,是及时跟进的道德建设。

     

        在四医大,“两华精神”依然是每批学员入校的必修课。覆盖师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形势任务教育学习从未间断。马克思主义名利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义利之辨”被引入课堂。“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的钙,四医大师生从来不缺。一旦有缺少的迹象,就提前补钙、强化。”政治部主任侯培琪表示。

     

        陕西全省,也以“延安精神”等红色传统为抓手,各种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发出了弘扬正气、抵制拜金主义的有力呼声。

     

        一轮新的公民道德建设热潮,在全国铺开——

     

        1996年10月,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

     

        2001年9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正式发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成为广大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很快,各地、各部门积极贯彻《纲要》,春风行动、慈善捐助、扶老助残等活动风生水起。

     

        公民道德的提升,一步步被实践验证——1998年夏天,长江、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灾区干部群众同前去救援的解放军、武警一起,与洪水殊死搏斗,谱写了一曲奉献凯歌。和他们一起载入史册的,还有孔繁森、徐洪刚、李素丽……一个个平凡的道德化身,永远驻留百姓心中。

     

    新世纪之初:

     

    四年拿下五个国家一等奖——“用拼搏奉献为发展护航”

     

        【场景回放】“双双命中!”2012年2月14日,2011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现场。当颁奖音乐响起的那一瞬,守在现场和电视机前的四医大人欢呼雀跃——凭借心脑保护项目、颜面战创伤项目,他们一举拿下了两个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8年,胃癌防治项目;2009年,疼痛项目;2010年,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项目……连续4年,5个一等奖,四医大在中国科技史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辉煌。

     

        【专家解析】道德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双向互动的关系。随着市场经济深入发展,创新驱动的作用日益凸显,如何用道德建设拉动经济建设,这是时代之问,也是一等奖团队给我们的启示。

     

        ——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郭建宁

     

        “塬多峰少”,四医大人一度用这种陕北特有的地貌来形容学校科研水准——低不低,俯视平原;高不高,仰望高山。

     

        人才济济、成果众多,全国拔尖者却踪影难觅。如何改变这一尴尬境地?2007年起,一场以打造精品、勇争第一为追求的“精品工程”隆重开展,并很快取得实效。

     

        小胜在智,大胜在德。抬“塬”为“峰”的,是智慧,更是精神。

     

        此时的中国,学术浮躁饱受诟病。很多人坐不住冷板凳,他们却为一个项目坚持攻关十几年。军人医学与心理选拔项目,历经19年,累计检测2486.9万人次;胃癌项目,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历经18年方填补国内外空白。

     

        争名夺利、不甘“屈居人后”,这在学界并不少见,而他们团队协作,淡化排名。疼痛项目中,三个团队分属不同部门,三位领军人均是各自领域翘楚,谁的贡献最大?三人各自谦让,最后,年轻专家被推到了前台。

     

        学术造假、成果注水时有发生,而他们严守质量关,不培育成熟绝不出手;很多医生满足于“走穴”赚钱,忽视科研,他们则把科研视为必修课、生命线……

     

        是内心的价值观与荣辱观支撑着他们。“我们始终瞄准国际一流,因为战争需要的是一流。在和平时期,我们一样‘冲得上,救得下,治得好,留得住’,用拼搏奉献为发展护航。”四医大校长赵铱民表示。

     

        新世纪初叶,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走上创新驱动之路。在2006年1月9日的全国科技大会上,“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的目标被郑重提出。同年3月,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问世。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命题。改革创新之时代精神,成为新时代的道德召唤,也成为全国有志之士尤其是知识分子的自觉要求。

     

    党的十八大至今:

     

    “心里时刻装着人民”——生命至上,人民第一

     

        【场景回放】总是一路小跑的麻醉专家陈绍洋,这次却永远停下了脚步。

     

        他一次次忽略家庭忽略健康,却从未忽略病人的需求。不管病人的地位如何,手术是大是小,病情是轻是重,哪怕深更半夜,电话一来,他就像听到了冲锋号的士兵一样冲出去。他曾在自己治疗神经性耳聋期间,主动抢救煤气中毒患者,导致耳聋加重;也曾在做完肝移植手术后,抢救突发意外的病友,全然忘了自己也是肝癌晚期……他待患者如亲人,“亲人”们也永远珍藏他仅有50载的人生。

     

        【专家解析】群众路线体现了党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是当前走好“全面深化改革”这一新的伟大征程的必然要求。我们从陈绍洋身上看到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追求。

     

        ——武汉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院长 沈壮海

     

        陈绍洋离去后,他的事迹成了四医大乃至整个陕西省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好教材。

     

        2014年4月26日,中共陕西省委作出了《关于开展向陈绍洋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他的事迹也传遍三秦大地,令无数听众热泪沾襟,情怀激荡。

     

        陕西省委常委、宣传部长景俊海指出,宣传陈绍洋,就是宣扬精诚敬业、大爱为民的主旋律。“在他身上,体现了一名当代军人坚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展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伟大品质。他的事迹具有时代性、引领性,是全社会学习的好榜样。”

     

        “时代需要陈绍洋。他心中时刻装着人民,用行动回答了沉重的价值叩问,还原了一个党员和人民群众之间本有的、亲如鱼水的关系。这种还原,对我们继续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意义深远。”四医大政委戴旭光认为。

     

        陈绍洋精神的诞生,离不开时代召唤与丰厚的道德土壤。

     

        今天,在经历了2011年那场道德“滑坡”还是“爬坡”的争论之后,全社会对于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达成高度共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新征程,美好而凝重的中国梦汇聚起亿万民心。从核心价值体系到核心价值观,国人有了更为具体的价值指南;“群众路线”的重申与践行,把一份永不改变的人民情结深植在每个党员心中。

     

        前路迢遥,没有先进道德的自觉,无以坚持方向;没有先进道德的凝聚,无法团结队伍;没有先进道德的鼓舞,难以释放能量。道德建设与价值观践行,自然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在陈绍洋工作生活了33年的四医大,全校上下展开价值观大讨论,从常年积淀的“两华精神”“赴川医疗队精神”等精神宝藏中,凝练出了“至精至爱,效国效民”的价值观;在人文底蕴厚重的陕西省,经过广泛征集、凝练,挺立起“爱国守信、勤劳质朴、宽厚包容、善德重礼、务实进取”的陕西精神。放眼全国,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遵循与追求,正日益成为深入人心的道德尺度、精神坐标和生活方式……

     

        前辈回眸应笑慰,擎旗自有后来人。今天,13亿人的每一分子,都正在为共同的中国梦携手努力、传承美德。正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期待的那样,“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充满希望”。(本报记者 王斯敏 张哲浩 杨永林 本报通讯员 罗奋堂 张智军)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