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14日 星期六

    彰扬理性 教化德行

    ——《易传》的思想创新

    冯立鳌 《 光明日报 》( 2014年06月14日   05 版)

        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强烈的创新精神,这在易学的传承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产生于战国末期的《易传》,总结了《易经》问世后近千年天翻地覆的社会生活和春秋以来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采取了经典诠释的形式阐发易理,在文化传承中做出了极富智慧的思想创新。

     

    赋《易》以理性精神

     

        《易经》以卦画推演来表达思想理念,具有经验性、直观性、模糊性的特征。《易传》借鉴吸收了民族思想发展中的精粹资料,对《易经》做出准确的文字解析和思想阐发,使易学的理性精神大放光彩。

     

        首先,《易传》用文字来命名构成八卦的两个符号,明确地运用了阴阳概念。《易经》将两端思维用两个符号表达,对符号并无文字命名,《易传》对这一理念作了深刻体认,称其方法为“观变于阴阳而立卦”,确认“乾,阳物也;坤,阴物也”。提出“一阴一阳之谓道”,明确地运用了阴阳概念,并规定了刚柔、动静、雄雌、男女、上下、明暗等对立事物的阴阳归属。它还首次提出了“太极”概念,阐发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命题,极大地提升了易学的理论性,将易学的内在逻辑用文字清楚地表达出来。

     

        其次,《易传》对经文中卦画推演所形成的思想理念作了提炼,提出了“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变易根源论;表明了渐微和彰显两种变易的形式;推断了变易“反复其道”的回复性和无限性趋势,对变易思想做出了精深阐述。

     

        最后,《易传》在注释经文中敏锐地发掘话题,阐发见解:它发现了《易经》作者的忧患意识;认为包牺氏是通过观天法地,“近取诸身,远取诸物”而创立了八卦;提出“《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易传》阐发了经文的思想内涵,也论证了卦画推演与人类世界的相通性。

     

        《易传》为易学注入了理性精神,使《易经》的许多深邃理念明朗化,它开创了易学研究的义理学派,又以自身的思想高度推进了易学的影响力,尤其是阴阳学说得到规范化提升,对天文学、医学、农学、建筑学乃至人们的审美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影响。

     

    立人之社会责任

     

        《易传》承袭了经文的人本思维,提出“生生之谓易”的命题,认为变易就是生命的生育和生长。带着这样强烈的生命意识,《易传》把人参杂于经文安排的天地交合之中,认为天道、人道、地道构成《易》的“三材”,进而认为易卦的六爻正是“三材”各兼两位而形成。“天人合一”在此被模式化,人成了与天地相合、影响世界变化的必有要素。

     

        根据“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的法则,身居天地之间的人应该积极地推动变易,以实现生命的意志和人类的永存。据此,推动变易就是人与天地相合的一种天赋责任。在解释开首的乾卦之象时,《易传》即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认为天道刚健,人应该以天为法,以刚强意志推动事物变易而永不歇息。在对“革”卦的解释中提出“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认为汤武推动社会变革,是实现了顺天应人的责任。

     

        在确立人的社会责任时,《易传》既倡导“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的能动性,又主张“待时而动”、“与时偕行”的时机论,两者强化了“天人合一”的认知模式,提升了人推动社会变易的客观可能性,彰显了《易传》“责任观”的理性精神。

     

        《易传》通过经文诠释推论出了人的“天赋”责任,致使中华文化中具有极强的责任意识。司马迁早年向父亲承诺了著史尽孝的责任,他身遭腐刑后隐忍苟活,就是认定责任重于泰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表达的是中国士大夫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当代中国,责任意识、担当精神,始终是一个伟大政党取得人民信任的优秀品格,也是一位普通公民应该具备的优良素质。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民族传统中的责任理念仍然闪烁着本有的光彩。

     

    奠生之道德基础

     

        《易传》强调人在天地间的存在和责任,主张生命间的彼此关爱和相互助益。它把这一理念提升到德性的层面,提出“圣人所以崇德而广业”,认为只有崇尚德行才能广大事业,从而把道德视作生命过程中实现责任的可靠基石。

     

        《易传》把乾坤八卦视为父母与六个子女的关系,使卦象系统具有了浓厚的人伦色彩;它赞扬了乾卦刚健广生的品性,也认为“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提出“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大地以自身的丰厚滋养生命、载育众生,与万物同荣,《易传》肯定了这一德性,主张欲成大业的君子应该效法大地,用自己的丰厚德性助益同类、惠利生命,使有生者被及德泽、受利生长,从而与天地之德相合,并由此获得万物的涵养,实现事业的成功和生命的价值。

     

        《易传》还从道德方面理解许多卦象,如认为《履》卦讲行为修养,是道德的基础,《谦》卦讲礼节谦让,是道德的枢纽等。它借助对经文有关思想的阐发,对人们进行谆谆道德指引。如曾提出:“利者,义之和也”;“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等,《易传》把道德理念展现出来,强化人们的道德自觉。

     

        《易传》把前人的道德理念灌注于易学体系中,强化了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至上观。孔子曾说:“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表明了德行高于才能的价值标准。宋明理学根本上就是一种伦理至上的学说。在中国神幻小说《西游记》中,德性最高的唐僧尽管降魔能力最差,但却是团队的当然领头人,而取经的结果也表明,只有以德性为统,才有艰难事业的成功。道德至上的理念已潜存于民族的“集体无意识”中,致使反传统的时代仍未脱离传统的道德思维路径,可见道德至上理念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之深。

     

        事实上,《易传》是沿着传统人本思路,从人生观的角度看待世界万物变化的,它把人类世界的变化、人的责任实现、人的道德修养看成是统一的过程。“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既是讲事物变易中渐积与显变的两种常规,又是在讲人生的功业成败与道德修养的联系。“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既是讲事物的两端转化,又是讲人对变易之枢的能动把握,也是强调君子“知微知彰,知柔知刚”及安身保国的道德养成。在《易传》的理论视野中,天地人构成“三材”系统,负有推动变易、促成社会通达长久的责任;人只有德合天地,与万物相助益,赞天地之化育,才能实现自己的责任和使命。《易传》正是以此构建了自己形散而神聚的严整体系。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易传》总结了丰富的历史与生活,吸收了前人的思想资料,在对《易经》的继承中创新了易学、创新了中华文化。它的思想成果和创新方法,推动了民族理论思维的深化,也为后来的思想创新树立了标杆,拓展了道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社会,创新未有穷期,《易传》的思想灵魂正显示着无尽的生命力。

     

        (作者系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