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8日下午,北京郭沫若纪念馆。年届八旬的台湾诗人郭枫,缓步登台。辣辣的阳光肆意地扑向满头华发,他全然不顾,以浑厚的声色和滚烫的诗意诉说着内心的情怀——这里是由中国作家杂志社和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节目中心联合主办的“2014年端午诗会”现场。
此前的5月25日,位于南国的广西民族大学校园,诗意抹平了人与人之间的隔膜。法国留学生诗婷落落大方地面对师友,以圆润、清脆的法语,朗诵着自己国家诗人拉马丁的诗作《湖》——这里是“相思湖诗群十周年暨端午诗会”现场。
一南一北,不约而同地以朗诵诗歌的方式,迎接端午佳节。
“端午节是一个与诗人有着密切联系、充满了诗情的节日,也是诗人节。”中国作家杂志社牵头组织的端午诗会已经是第四届了,杂志主编艾克拜尔·米吉提如是说。
在端午节逐渐成为单纯“粽子节”的当下,此情此景,多少显得有些“另类”。这不得不令人深思:一个流传几千年的传统节日,面对时代的浪潮翻涌,能否找回自己?
曾经的节日气氛,如今成了沉重的“乡愁”
“难道我们永远在光阴之海行船,就不能有一日抛锚暂驻?”诗婷朗诵的《湖》中,有着这样的诗句。
当下的生活节奏过于迅捷,让人被迫地低着头朝前奔走,一个传统节日被遗弃在角落里,留下的只有回忆。
“关于端午节,如果是在故乡,我会在清晨去河边采柳枝和艾蒿,回家后把色彩绚丽的葫芦拴在上面,插在门楣上,”作家迟子建说,“当然,去的时候,还要带一块花手帕,在青草上拂过,用晨露将它打湿,用来擦眼睛,说是一年心明眼亮。现在住在都市中,清晨采柳和露珠是不可能的了,只能在屈原的诗作和粽子中,体味这个节日带给人的苍凉和温暖。”
在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刘华的记忆中,端午节前几天,就可以隐约听到阵阵鼓声,这是龙舟要下水了,“孩子们迅速配合,胸前戴上红线编织成的小网兜,里边装的要么是粽子,要么是鸡蛋、鸭蛋,一些女孩则喜欢放入一只红的或青的李子,像一种饰物,很好看。”
龙舟赛开张了,孩子们总是能找到乐趣的。刘华记得,有一年,有个鼓手可能得意忘形,身体失衡,轰然落水,“两岸的观众一起欢呼,孩子们更是雀跃不止,那人落水时的姿态叫我们模仿了好些天。”
这一切几乎成了过去时,“如今的乡村,青壮劳动力大都在外务工,无法赛龙舟,孩子的童年留不下多少深刻的端午记忆。”刘华感慨道。
表面化趋向明显,端午节被看低了
“我们已经走得太远,却忘了为什么出发。”曾经广为流传的诗句,用来形容端午节的遭遇也是贴切的。
在华中师范大学教授孙正国看来,端午节是中国多民族认同的国家文化节庆,是民族融合与文化共同体的重要载体。
他分析道,端午节主要有三个来源:春夏之际人们应对夏季疾病而形成的经验与记忆,北方民族关于夏至的经验与知识,百越民族起源的图腾崇拜与行为。这三大来源在漫长的历史中,经由多民族的文化融合而互为表里,形成端午节坚实而深厚的自然、人文内核。
“顺应自然、应对灾异的健康智慧,敬宗法祖、延续传统的血缘崇拜,忧国恤民、舍身赴难的爱国精神,正直峻洁、刚正不阿的人格风范。”孙正国这般总结端午节的主要内涵。
但是,这样的内涵正面临淡化甚至忽视的可能。目前,端午节在大多数的民众生活中,已经被简化为吃粽子、划龙舟。
即便是粽子,也只剩下“吃”这个环节了。
在节庆文化研究专家李汉秋看来,包粽子的过程,融入了家庭的感情,是一种文化,“以往家里包好的粽子不单是自己家人吃,也会给亲戚朋友送一点,别人也会有回赠。粽子是一种过节礼数,把过节的气氛渲染、烘托起来了。如今的端午节,只剩下吃粽子这样一个壳了。”
“中国的端午节已不再是人们聆听自然智慧的节日,也不是交往、融合、互信的文化节庆。”孙正国有些担忧。
力求让现代人亲近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着宽阔的包容性。“端午节自诞生以来,就具有强大的协调自然与时代的文化延续力量,经常历史性地增删内容,不断地调适自身。”孙正国说。
他认为,端午节也存在和时代不契合之处,主要表现在与城市生活的日常性关联不深入,与当代文化的全球性交流不充分。
“发掘和复兴端午节中丰富的集会休闲的传统习俗,开展以健康为主题的都市会展与青春、休闲运动,组织以塑造国民精神为主题的青年学生活动。”孙正国提议,可以尝试从这三个层面增强年轻人的节日认同感。
在李汉秋看来,端午节期间,艾叶、菖蒲、雄黄等用于消毒和避瘟疫,赛龙舟和观众流动观看比赛可以让大家一起参与体育活动,“再结合屈原的爱国精神,把这些元素都综合在一起,端午节可以成为爱国卫生日。”
刘华到韩国江陵端午祭现场考察时发现,整个活动除了儒教式祭仪和巫俗祭仪外,还有官奴假面戏、儿童农乐竞赛、汉诗创作比赛、乡土民谣竞唱大赛、拔河、摔跤、荡秋千、射箭等民俗活动。
他获悉每年江陵端午祭期间,来自世界各地的分享者达百万人次,“看来,对于民族的传统节日,只有自己传承、重视起来并且尽情地享受着,才有可能让别人来认可、来分享。”
对此,李汉秋深表认同:“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寄托民族感情、体现民族认同感的舞台,是植根于民间的文化瑰宝。弘扬传统文化,首先就应该真正重视包括端午节在内的传统节日。”(本报记者 王国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