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1日 星期日

    迎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写在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30周年之际

    作者:黄小希 《光明日报》( 2014年06月01日 01版)
    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新修葺的民居。这个区居住着汉、苗、白等31个民族。 新华社记者 陶亮摄

        今年的5月31日,作为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迎来30岁“生日”。

     

        从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将民族区域自治确定为新中国的一项基本政策,到1984年通过民族区域自治法,实现政策、制度、法律三位一体,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巩固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也为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发展奠定了腾飞的基石。

     

        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与时俱进。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法的配套法律法规,民族治理的道路,将更加宽广;民族发展的故事,将更加精彩;民族团结的乐章,将更加动人。

     

        这是一次伟大的创举——在一个有着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当家做主的合法权益,彰显了中国共产党解决民族问题的政治智慧

     

        1947年,在新中国即将诞生的曙光里,我国首个省级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宣告成立。这不仅意味着内蒙古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纪元,也开辟了中国特色民族发展的新道路。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国情相结合,开始了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不懈探索。

     

        1936年10月20日,我国第一个县级回族区域自治政权——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宣告成立,成为中国共产党早期运用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制度解决国内民族问题的一次伟大实践。1941年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后,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管辖范围内建立“回民自治区”“蒙民自治区”的实践,为用民族区域自治的形式解决我国民族问题作出了有益的尝试。

     

        从内蒙古自治区成立开始,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陆续实行民族区域自治。5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构成的自治地方,覆盖了我国国土面积的约64%。在55个少数民族中,有44个建立了自治地方,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1%左右。此外,我国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作为民族区域自治的重要补充。

     

        在建立民族自治地方的同时,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法律制度不断完善。60多年来,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民族区域自治法为主干,包括民族自治地方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在内的民族自治法制体系。民族区域自治作为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已具备较完备的形式。

     

        2014年1月,经过民主选举产生的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聚集拉萨,审议、讨论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这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藏族占绝对多数,他们是西藏各个领域的优秀人物和各级政府的主要领导。而他们中相当一部分人的祖辈,是承受着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等重重苦难的农奴。

     

        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三月三”成了广西全体公民享受的首个地方性法定节假日。自治区政府作出决定,“壮族三月三”是广西少数民族习惯节日。从今年开始,广西全体公民在“壮族三月三”放假两天。

     

        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制定颁布了宁夏回族自治区关于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规定等150多件地方法规、条例和自治政策。今天的塞上大地,清真寺为穆斯林群众开展宗教活动提供了保障,清真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和清真商业网点满足着回族群众的生活需求。

     

        少数民族干部是我们党密切联系各族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培养使用少数民族干部,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重中之重。

     

        在新疆,各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干部占总数的比例已经达到51%左右;截至去年底,内蒙古党政机关少数民族公务员占总数的比例为31%左右,在社会事业部门和文化、教育、艺术系统中,少数民族干部的比例更高……

     

        放眼全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会中,都有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各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自治县县长已全部由实行区域自治的少数民族公民担任。

     

        纵览世界民族政策的大观园,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可谓独树一帜,引人注目。

     

        一些国外学者认为,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不仅体现了世界各国保护“少数人”权益的普遍共识,更把这个普遍共识转变为扎扎实实的行动,为各国正确处理民族问题提供了“中国智慧”。

     

        这是一个耀眼的成就——千方百计推动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各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步伐不断加快

     

        云南怒江州有个独龙江乡,是独龙族的主要聚居地。每年11月到次年5月,这个偏远地方通往外界的唯一简易公路,会因为高黎贡山大雪封山而交通中断。

     

        就在一个多月前,随着“最后一爆”的成功实施,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实现贯通。听到这个消息,在独龙江乡开超市的彪万庆赶紧开着面包车往县城赶,好给“断货”的店里补货。

     

        独龙江公路高黎贡山隧道的贯通,是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高原边疆、沙漠戈壁、刀耕火种……恶劣的自然条件、特定的历史原因以及由此产生的一系列不利因素,一度让贫困落后成为少数民族地区摆脱不掉的“标签”。

     

        为了不让少数民族同胞在共同繁荣发展的路上“掉队”,党和政府倾注了大量心血。

     

        一项项政策的落实,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打开崭新局面: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大力推进民族地区扶贫开发,加大对口支援力度,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扎实推进兴边富民行动,扶持民族特需用品定点企业和民族贸易发展……

     

        一笔笔资金的投入,为民族地区的发展注入不竭动力:2005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以来,中央财政加大对民族地区的倾斜力度,累计安排民族地区各类转移支付资金5.3万亿元,年均增幅约25%。由国家民委和财政部共同管理的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由2006年的5.7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36.9亿元……

     

        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安定,我国民族自治地方以实实在在的转变,展示了我国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法的成果——

     

        经济总量由1984年的680.95亿元增加到2013年的647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了17倍,年均增长10.7%;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84年的585元增加到2013年的22699元,增长了38倍,年均增长13%;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由1984年的299元增加到2013年的6579元,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11%。

     

        从巍巍昆仑到南国边陲,从雪域高原到河套平原,少数民族群众生活的点滴变迁,折射出各民族共创幸福生活的信心与活力——

     

        “韭菜坪过去没人知,现在美名扬……”端上“旅游饭碗”的贵州六盘水市钟山区大湾镇海嘎村村民刘展英喜欢唱这首山歌。她说,政府开发韭菜坪帮扶海嘎,现在的日子好过了。

     

        说起家乡的变化,重庆市秀山县土家族姑娘谭婷匀用手指着街道两旁拔地而起的高楼说:“以前我弟弟讲,如果重庆是‘高子’,秀山就是‘矮子’。但现在可大不一样了。”

     

        发展的速度,还在加快。党的十八大以来,民族地区步入了加速发展的快车道——

     

        截至2013年底,民族地区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00万公里,是2005年的近2倍;高速公路里程达到1.9万公里,是2005年的3.3倍;93.7%的乡镇、61.0%的建制村通了沥青(水泥)路,农村公路“通达”“通畅”水平显著提高。青藏铁路等一批铁路重点工程相继建成并投入运营,新建铁路里程达到1万公里以上。

     

        积极创造条件,千方百计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30年来,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民族地区的变化翻天覆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梦想正一步步成为现实。

     

        这是一曲动人的乐章——沐浴在党的民族政策的春风里,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更加强大,各族群众守望相助,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

     

        住在西藏拉萨城关区八一社区的薄金清老人一家,最近传来一个好消息——这个由汉、藏、回3个民族组成的和睦家庭,被全国妇联评选为全国100户“最美家庭”之一。老人常对儿孙们说:“家和万事兴,56个民族就像56个兄弟姐妹,兄弟姐妹们团结在一起了,什么困难也难不倒我们。”

     

        民族团结,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保障下,各地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扩大民族团结的社会基础,促进了民族和睦与社会稳定。

     

        “相亲相爱,犹如茶和盐巴。”这句藏族谚语,成为各族人民水乳交融的写照。民族团结的故事到处传唱:朝鲜族夫妇35年收养、扶助120多名各族孤儿和贫困生;汉族军官13年如一日照顾、资助回族残疾青年,自己因此四次推迟婚期……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各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56个民族的关系血浓于水。

     

        历史铭记,三年困难时期,在自身也缺粮的时候,内蒙古人民节衣缩食,硬是省下10多亿公斤粮食送上铁路线奉献国家。不仅仅是内蒙古,在物资紧张的年代,广西、宁夏、新疆、西藏等自治区,都自觉自愿为祖国分忧。

     

        当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时,来自各地的支援力量,源源不断地涌向少数民族群众身边。

     

        天山脚下,对口援疆工作为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加油提速”。建设团结和谐、繁荣富裕、文明进步、安居乐业的社会主义新疆,是新疆各族干部群众的迫切期盼,是13亿中华儿女的共同意志。

     

        尼洋河畔,一大批援藏项目不仅改善了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推动了观念转变。珞巴族汉子卫建勇说,以前村民在致富方面比较被动,通过支援项目和驻村干部的帮助,大家的积极性比过去高了许多。

     

        文化是民族个性的载体。民族区域自治法颁布实施以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维护各民族在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法定权益。在共同繁荣发展的同时,各民族仍然保留着具有自身特色的优秀文化和传统。正是通过文化搭建的桥梁,各族群众加深了理解,深化了情谊。回族舞剧、藏戏、绣球、木卡姆……五彩缤纷的少数民族文化艺术不仅“飞入寻常百姓家”,也在世界舞台上展示中华民族大团结的风采。

     

        “建国以来,我国从未因民族问题发生内部的激烈冲突和战争,保证了国家的和平发展。”中央党校民族宗教理论室主任靳薇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达到历史以来最频繁的时期,民族团结也不断出现喜人的新现象。

     

        就在最近,23岁的维吾尔族小伙阿迪力·买买提吐热和同学蒋金亚、蒋春杨合伙在网上卖切糕的故事,向人们传递着新时期民族团结的正能量。三位年轻人希望,曾是西域商队能量补给品的切糕,有一天能走上超市货架,成为消费者喜爱的能量补充型零食……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行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我们有理由相信,伴随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坚持和完善,56个民族必将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凝聚起和谐发展的强大力量,迎接更加灿烂美好的明天。

     

        (新华社北京5月31日电 新华社记者 黄小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