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的话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个平凡而特殊的教师群体。他们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学子之间架起桥梁,为学生们的理想信念之树默默培土、悉心灌溉。“教书”与“育人”两重使命的统一,在他们的课堂上得到了最为鲜明的体现。不久前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司指导、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主办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人物”评选,在全国评出了工作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一线的十位“标兵人物”。本版将陆续介绍他们的事迹,与您分享他们的心得与体悟。
2008年初,上海交通大学的每位新生都获得了来自施索华老师的一个承诺——“51863344(我要帮侬生生世世)”。有人质疑:“你可以帮我什么?”有人不屑:“我何需你的帮助?”然而,时至今日,这些学生中有许多拨通了这条24小时热线,还有更多的人通过面谈、电子邮件、网络留言、手机短信等方式,得到了来自施索华的热心帮助。
施索华,上海交通大学的一名普通思政理论课教师,不久前被评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3年度影响力标兵人物”。学生们对施索华获奖毫不意外,他们“早就是施老师的粉丝了”!
“我的生活就是一个大课堂”
施索华教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这样一门“冷门”课程硬是被她教成了热门课,想选修的同学都会经历一场“抢课大战”。
施索华的课堂没有空洞的理论、陈旧的套话。讲解理论,她更愿意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入手;谈及理想,她更愿意听听学生的业余爱好;讲到大局,她总会先问问学生的烦恼。然而,就是这样一个总是小处着眼的老师,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养。
施索华有自己的想法:“《论语·为政》篇中讲,有人问孔子:‘你为什么不参与政治呢?’孔子说,《尚书》上说‘孝就是孝敬父母,友爱兄弟’。推广到政治上,这就是政治啊。大学生思想政治课也是一样的,不要空洞地说教,要脚踏实地地践行。只有小事情做好了,才不会有大事情发生啊。”
天气降温了,施索华在课堂上请学生给父母发送一条短信:“天冷加衣。”一语未毕,已有学生红了眼圈。学生恋爱了,施索华在课堂上半开玩笑半认真地教他写“高段位情书”,字句之间,让学生领会感情不只是一时冲动,更需要负责任的态度。
2008年2月,上海市科教党委、上海市教委设立施索华工作室,并开通24小时热线51863344,随时预备为学生提供帮助。
“和学生面对面地接触交流,可以第一时间了解他们的所想所思,对教学很有帮助。而且,工作室还会组织大学生社会实践,打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关系。”在这样的工作机制下,施索华自己的生活变成了一个大课堂,她随时待命,因为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就会有学生需要她的帮助。
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精神内守”“君子不器”……古代典籍中的语句常常出现在施索华给学生的回信中,她的课堂则被学生称为“文学和艺术的芳草地”。施索华小时候的愿望是当作家,却最终成为了一名思政课教师,于是,她像文学创作一样去写教案,像编剧一样去演绎教学过程。她相信“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是最好的教育方法。施索华的课堂内容是丰富的,从礼仪知识到人生智慧,从医学到心理学……因为她知道,没有庞大的知识储备,就很难和各个专业的学生进行深入交流。
施索华不是一个依靠“网络流行语”拉近与学生距离的老师,她依靠的是亘古不变的真情:“不管社会怎样变化,人的内心深处还是有一块柔软的地方,比如友情,比如爱情,比如亲情。触摸到这块柔软的地方,是可以打动人的,我在讲‘学会感恩父母’时,情到深处,许多女同学都哭了,有些男同学眼睛也红了。”
年轻时,施索华把自己当作学生的姐姐,现在她觉得自己更像母亲了。“一年级新生挥之不去的情愫就是对家庭、对父母的思念,需要有个像妈妈一样的老师给他关心和呵护。”曾有个男生来到施索华工作室,可并不说话,问他怎么了,只说“来看看”,却也不走。施索华并不勉强他,默默地做着自己的工作,她大致猜到,这个倔强内敛的孩子想家了。果然,过了一会儿,男生主动吐露了自己的思乡之情。
学生“亲其师”,才会“信其道”。作为学生亲近、信赖的老师,施索华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感染了许许多多的人。
最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施索华的热心与“能量”,是上海交大尽人皆知的。一次,有位家长因孩子想退学而在学校食堂苦闷地坐了一整天。食堂大妈得知后,立刻举荐施索华:“去找施老师嘛!”通过和家长、孩子的交流,施索华成功地使孩子打消了退学的念头。
来找施索华倾诉的人越来越多,她愈加忙碌了。好在,她没有后顾之忧:“我先生和女儿都理解和支持我的工作。20多年了,我感动了许多人,自然也会感动离我最近的人。”
可是,过于疲劳的身体还是提出了抗议。2014年3月20日,施索华在工作室网站上发布了一则公告:“同学们好!我是施索华老师,我的身体出状况了,右眼忽然看不见,正在看专家门诊,是视网膜中央静脉堵塞,视网膜的病变是常见病,不要紧。我的左眼还是好的,不影响上课,只是不能和同学们在网上交流了,同学有问题请拨打施老师热线电话:51863344,施老师愿意倾听你的心声。祝好!阳光不锈,明日晴天!”一百多字的公告里,有宽慰,有叮嘱,有承诺,施索华的乐观与真诚,从字里行间流淌到了学生心田。
原以为施索华可以借机休养一阵,可是4月24日,仅仅一个月以后,工作室网站上便连发两则施索华给学生的回信,恢复了与学生的网上交流。
施索华说,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是我挖了20多年的一口井,挖出来的是学生的认可和欢迎,让我用其他的东西去换学生对我的爱,我不换。
在当前的社会背景下,思政课教师很容易被误解。面对不同的声音,施索华很坦然:“我把政治这把人人都需要的盐放在了生活和文化这碗汤里,让大家既吃了盐,也喝了一碗鲜美的汤。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我就知足了。”(本报记者 杨 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