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丝绸看中国,中国丝绸看浙江。
浙江杭州,著名的丝绸之府。唐代,这里的绫已“天下为冠”。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作为“古丝绸之路”上中国输出世界的第一件商品和连接欧亚大陆各民族的情感纽带,杭州的丝绸,曾经有过太多的荣耀和辉煌。
然而,自1995年始,名动天下的丝绸之府,却面对着没落的尴尬。杭州的丝绸产业不断萎缩,到2010年,绸企从3000多家剧减到30多家,降幅达到99%,许多名噪一时的绸企相继关门停业。
2013年9月,国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构想,把丝绸之路又提升为国家战略的高度。
丝绸之路沉寂了1200多年。在苦苦探索新时期的丝绸之路该如何去走的时候,人们惊喜地发现,一家来自西子湖畔的绸企——万事利集团,在传承和坚守中,让古老丝绸实现了华丽转身,在世界绸业发出璀璨的光彩。
文化的魅力
“以前做面料,一米能赚2元,现在我把它做成书,一米就能赚20元,想不到文化的附加值会这么大!”万事利董事局屠红燕向记者介绍,这些年,他们开发的《论语》、“清明上河图”“姑苏繁华图”等精品丝绸书相继问世,深受市场追捧,其中一套《孙子兵法》还作为礼品赠送给了美国前总统布什。
万事利丝绸博物馆里,一袭白底蓝色花纹的旗袍式长裙淡雅素净,让人惊艳。这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的“青花瓷”颁奖礼服。
“青花瓷”礼服是一次丝绸与文化的完美结合,制作所采用的革针绣技法,细腻到完全看不到一个针脚。
为了寻找这门技法的绣娘,万事利的工作人员在浙江、江苏等地的一些绣乡挨家挨户拜访。就是用这种方式,他们找到了第一个84岁的老绣娘,然后又出现了第二个,第三个……组建起了一支80多位顶尖绣娘组成的“奥运刺绣团队”。
像革针绣一样,现如今很多绣法都已近乎失传,万事利尝试透过与宋锦、苏绣、云锦、缂丝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的合作,开发丝绸的文化艺术、商业价值。
2011年3月,一幅清代的缂丝画卷在法国拍出了1900万英镑的价格。屠红燕说:“丝绸藏品的价格得到公正的认定,会有更多的人愿意学习丝绸绣法,这样不仅丝绸文化得到了弘扬,而且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
用丝绸作为载体,万事利完成了企业从“产品制造”到“文化创造”的创新转变,市场悄悄打开。
科技的潜力
去年11月15日,“丝绸路 中国梦·2013中华丝绸文化论坛”在杭州开幕。
作为承办方的万事利,将其利用无涂层微喷技术成功复制、还原流失在海外的12幅敦煌丝绢古画赠送给了敦煌博物馆,轰动了国内外。
“这无疑是一件功德无量的文化大喜事!”在一片惊艳、惊叹声中,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从万事利创始人沈爱琴手中,接过12幅“赠送”给敦煌博物馆,用独特高新技术还原的敦煌古绢画。他激动地说:“以前国人要欣赏这些敦煌绢画,要远涉重洋。现在,国人在国内就可以欣赏到敦煌藏经洞的绢画了,这真是弘扬敦煌艺术文化的一大盛举。”
促成这次敦煌古画回家,除了对中华传统文化保护、发扬的责任感之外,更重要的是万事利拥有的科技创新的力量。
“无涂层微喷”是万事利的专利技术,这种现代化的丝绸生产工艺,采用不带任何化学品的原料,还原的古画精度甚至超过了原画。
如果说,文化给了丝绸产品灵魂,那么科技就让丝绸产品在形态上有了无限变化的可能。插上科技翅膀的万事利丝绸,有了很多令人吃惊的变化。
为了达到美观和功能性兼具的效果,万事利采用高科技手段在丝绸中融入了其他材质,比如牛奶纤维和丝绸混纺、竹炭纤维和丝绸混纺,增加了丝绸的吸收性有助于排汗,用其他材料来积极地弥补丝绸的劣势、扩大优势,才能让丝绸产品开发得更好卖得更好。
正红的颜色、美好的图案,真丝拉毛围巾“祈福彩”就是万事利的一款典型的科技创新产品。利用丝绸的物理纤维隔断,让围巾有了仿若羊绒的感觉,成为祈福迎新、拜望长辈亲友的伴手礼。“祈福彩”的销售额一度占到了万事利围巾类产品的60%。
2011年,万事利企业技术中心被认定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这是全国丝绸行业唯一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万事利掌握了新型丝绸书制作工艺技术、现代数码纺织技术等四大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并在传统的丝绸服装、丝绸饰品、丝绸面料等产品系列的基础上,通过高科技手段的应用,开发出了丝绸照片、丝绸书画礼品、丝绸墙绸等许多新概念产品。
品牌的张力
从1975年一个负债十几万元,濒临倒闭的小绸厂一跃成为市值30亿元的大型产业集团。通过文化挖掘、技术创新,已经成为业界领头羊的万事利,需要一个更大的舞台。
去年11月,为国外企业做了15年代工的万事利,与里昂最大的丝绸制造企业“MARC ROZIER”签订战略合作协议,由这家拥有120多年历史,为Hermes等众多顶级奢侈品牌做丝绸产品代工的世界级绸企开始为万事利提供高品质丝绸产品“代工”服务。
作为古代中国输出西方的第一件商品,丝绸曾是西方人眼中的“软黄金”,90%的丝和80%的绸在中国,但名贵品牌却在法国。
对中国“丝绸之殇”有着切肤之痛的屠红燕说:和早期的许多绸企一样,万事利也走过了一段为海外市场提供简单生产、加工、代工服务的过程。
如今,为了打造品牌,曾经“为人作嫁衣”的万事利开始在欧洲寻求合作。但过程却曲折、艰辛。最初寻找合作伙伴的几年,对方一听是中国企业,连面都不见。在有的人眼里,他们觉得中国人擅长山寨,制造的都是廉价品。
为了扭转这一印象,公司总裁李建华策划了一场“杭州丝绸之旅”,邀请“MARC ROZIER”企业主来杭州参观万事利,参观丝绸博物馆,了解他们的技术、产品、理念。此前从没踏足过中国的企业主,因为一场杭州之行,彻底改变了对中国丝绸的观感。
“没想到中国有这么多精美的丝绸产品,里昂所有企业的产品加起来也没这里多。和中国相比,法国已经落后了。”临行前,他主动提出希望自己的品牌可以到中国来,也让中国的民族品牌通过它的设计和制造走向世界。
万事利在服装之都巴黎唱响了“中国丝绸法国制造”。如今,国内丝绸领军企业万事利集团,正带着丝绸人的“中国梦”在新的“丝绸之路”重新起航。(本报通讯员 严蓓蓓 本报记者 严红枫 叶 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