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4日 星期三

    宋代的民间长者及其社会功能

    作者:姜立刚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4日 14版)

        长者是中国古代对年长、有德、位尊者的敬称,在不同时代,其内涵有一定变化。“长者”一词最早产生于战国时期,从当时的文献记载来看,只有具备年长、位尊、厚德自尊等条件的人才可被称为长者。秦汉间,由于自身具备的道德资源,长者又进一步被赋予了政治功能,许多长者参与到国家管理中来,陈平、郦生、萧何、曹参、周勃、张相如、石奋等人即是其中代表,长者群体具备了浓厚的官方色彩。唐宋时期地方社会主导阶层出现重大变化。唐代,长者作为准地方精英群体成为管理地方事务的重要力量,这些地方精英仍然或隶属于官僚体系内部,或有深刻的官方背景。但是,相对于前代,这些地方精英的官方背景逐渐弱化。在宋代,地方精英大量出现,民间长者成为地方精英中的重要代表,并在地方社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宋代民间长者的构成与条件

     

        宋代的长者,大体分为庙堂长者和民间长者两类。庙堂长者即在朝廷做官的道德君子,具有浓厚的官方背景。这些长者不是普通地方官员,而是在中央任职,且大都位高权重,是有一定影响力的官员。他们之所以能在统治阶级高层体系中被称为长者,是因为他们往往具备宽厚、节俭、淡泊名利、待人温和等较高的道德品行。民间长者即地方社会中的权威人物,他们是地方精英中的佼佼者,年龄大、学识广、品行好、声望高,为地方社会作出较大贡献,在地方社会管理和社会整合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宋代民间长者的构成比较复杂。一是读书人。如胡几、詹至、沈端辅等人或“世业儒”,或“博学有声”,同时又具备品行高、待人宽厚的特点。二是有经济实力的人。如徐量、许琳、李发等人较为富有,且乐善好施数十年,于是乡誉日隆而被称为长者。三是“长厚君子”。如李岩非官非宦,因其潜心事农,“躬率礼义”,有儒雅之风,受到当地人的尊慕,被尊为“长厚君子”而成为长者。

     

        可见,在宋朝要成为民间长者,除了年纪较长外,还必须要达到品行好、修养高、有益地方等条件。同时,成为长者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在具备前述条件基础上,要经长期的历练。长者称谓正是声望日隆的结果。同时,地方精英和民间长者有很多区别,地方精英不可能都成为长者,地方精英身份只是成为长者的前提。德高望重、地方影响力大才是具备长者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

     

    二、宋代民间长者的社会功能

     

        在古代中国,朝廷并不能完全依靠政府官方力量包揽地方社会事务,因而需要借助民间精英力量来实现对地方社会的管理与调控。作为地方精英中的杰出代表,宋代民间长者的影响力极大,在参与地方事务、进行社会救济、教化地方社会等方面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社会功能。

     

        对地方事务的参与。民间长者作为地方权威,必须为他人及地方承担起责任,积极参与地方事务的管理。长者在地方事务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主要表现在处理地方纠纷、稳定社会秩序、投身公益事业等方面。宋人刘允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由于刘允恭“赋性方直,气象深厚”,很有社会影响力,因而被当地士大夫推为长者。他利用其地方权威身份,对做了不义之事的后生辈,“必诘之,厉然见于颜面”,维护了社会风气。他还常调解乡里纠纷,对争讼者“为之陈道理曲直,法令可不可”,使争讼者“往往羞缩逊谢以去”,把一些地方诉讼争端消弭在萌芽状态中,甚至起到官方所不能起到的稳定社会的作用。刘允恭积极为地方排忧解难,投身地方公益事业。当地的河流常因涨水而为患乡间,于是他“糜钱千余万”,疏通河道,为地方解除了水患。

     

        对乡邻的社会救济。在传统社会中,各种自然灾害频发,有一定经济实力的民间长者会对遇到灾荒的困难乡邻进行救济。例如,绍兴四年婺源大饥,当地长者许琳“尽散家粟,活万余人”。有的甚至赈济灾民数万人,且持续时间达数十年之久。如汉州长者李发赈济灾民,“自绍兴之丙辰至此,三十余年,岁以为常。”民间长者积极参与地方赈济工作,是对政府赈济的极大补充,且民间长者生活于地方,对地方灾情掌握更清楚,救济更快,更有针对性,因而更为有效。此外,平时长者也会对乡里生活贫困者、身体病弱者进行救助。

     

        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在地方上,民间长者具有巨大的道德感召力,对当地社会的教化卓有成效。一方面,民间长者通过资助兴办学校、修缮寺庙等方式来实施教化。例如,无锡县长者在当地捐资修筑了寺院,还招选名僧为民众开堂讲经。另一方面,长者们通过自身魅力,以其言传身教实现对地方社会的教化。如淮南李岩“每岁则治其沟洫,时其耕蓐莫不有法”,当地农民受其表率作用影响,不敢怠慢农事;其“躬率礼义”,连乡之士子也“悉尊慕之”。还有一些民间长者的作为引起了官方的重视,受到统治者的肯定及表彰,更加扩大了其自身的影响力。如婺源长者许琳因赈灾行为而被朝廷旌表,汉州长者李发数十年的赈灾行为受到孝宗皇帝嘉奖。统治者的肯定与表彰,大大强化了长者言行的道德感召力,从而增强了对地方社会的影响力。

     

        有宋一代,民间长者声望日隆,在乡里地位颇高。史籍称,“行路之人,遇其乡闾之长者与有德者,则必竦然有肃恭之容”,乡人对长者极为尊重。由于民间长者具有的高尚道德和突出的社会功能,人们有时会将光环附于某些长者身上,甚至将其神化。例如,秀州长者张道望参与求雨成功,竟被当地人认为有求雨功能,称为“感应司户”;金坛长者刘宰举行过三次大规模的赈济活动,当地人为其建立生祠,成为了人们祈祷消弭蝗灾的神庙。剔除其中的迷信色彩,这些事件体现了人们对民间长者品德与行为的肯定,其根源就在于他们在地方社会中发挥的重要功能。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