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12日 星期一

    学者笔谈

    恩格斯晚年对“硬灌输”的批评

    刘建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12日   11 版)

        说到“灌输”,教育界人士多少会有些纠结。因为这里存在着一个“两难”问题:一方面,大家公认“填鸭式”教学不是好的教育方法,而这种方法通常被称为“灌输式”教学;另一方面,经典作家,特别是列宁,是主张“灌输论”的。列宁认为,工人群众不能自发地产生出科学社会主义意识,而必须从外面进行“灌输”,即进行科学理论的教育。今天,我们通常把比较系统的理论教育称为“灌输”。显然,两头都有道理。问题是:我们怎么办?

        仔细想想,二者并不矛盾,因为它们不在同一个层面上。经典作家讲的是一般原则,教育工作者讲的是具体方法。我们在肯定一般原则的时候,当然可以拒绝某些不恰当的具体方法。其实,经典作家已经有比较明确的提示。革命导师马克思和恩格斯当然是赞成理论灌输的,主张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工人群众,但他们并不主张教条式地“硬性”灌输。特别是恩格斯晚年,对硬性灌输明确提出了批评。

        1886年,美国工人运动取得了巨大的进展。他们无疑需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而且当时一些在美国的德国人,也在积极地向美国工人灌输马克思主义。这当然是好事,但恩格斯却从中发现了问题:一些德国人不顾美国工人运动的实际情况,一厢情愿地对美国工人进行硬性灌输。

        于是,恩格斯在1886年12月28日致信美国社会主义者威士涅威茨基夫人,对此提出了批评:“首先要让运动有巩固自己的时间,不要硬把别人在开始时还不能正确了解、但很快就能学会的一些东西灌输给别人,从而使初期不可避免的混乱现象变本加厉。”

        一个月后,恩格斯再次给这位夫人写信,尖锐指出:“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越少从外面把这种理论硬灌输给美国人,而越多由他们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在德国人的帮助下)去检验它,它就越会深入他们的心坎。”

        恩格斯的这两段论述非常重要,应该把它与列宁的“灌输”论结合起来理解,才能全面准确地把握好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

        很显然,恩格斯并不反对一般的科学理论灌输,而是反对“硬灌输”,这对今天仍有启示。

        首先,恩格斯反对将马克思主义当作“教条”来向人们灌输。他一再强调,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对历史过程的解释,是发展着的理论,是研究的出发点和方法,是行动的指南。这是恩格斯对灌输内容的深刻论述,它启示我们:不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以学理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态度来对待马克思主义及其理论教育。

        其次,恩格斯反对脱离受教育者实际的机械灌输。美国工人运动兴起得晚,理论上也比较幼稚。相比之下,德国人在理论上成熟得多。但即使如此,也不能脱离美国工人的实际水平来灌输理论。恩格斯写道:“使运动扩大,使它协调地发展,扎下根子并尽可能地包括整个美国无产阶级,要比使它从一开始就按照理论上完全正确的路线出发和前进重要得多。要获取明确的理论认识,最好的道路就是从本身的错误中学习,‘吃一堑,长一智’。而对于整整一个大的阶级来说,特别是对于像美国人这样一个如此重视实践而轻视理论的民族来说,别的道路是没有的。”这就启示我们:理论灌输和思想教育必须适应受教育者的成长需要和状况,并允许他们在探索中进步。

        最后,恩格斯主张教育者在灌输中起“帮助”作用。只有在教育者的帮助下,受教育者“通过自己亲身的经验”,才能使科学理论深入心坎。这就启示我们:育人好比种庄稼,农人是“帮助”庄稼生长,而不是代替庄稼生长,更不能拔苗助长。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