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6日 星期二

    真情可解“难中难”

    ——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北梁棚户区做好搬迁改造中民族工作的经验与启示
    调查人:闵伟言

    闵伟言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6日   11 版)
    北梁棚户区改造工程启动一年来,没有出现一起群访事件、未发生一起治安案件。群众给征迁干部送来上千面锦旗,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图为2014年1月22日,在北梁棚改区征收安置大厅内,工作人员在为居民办理动迁安置手续。新华社记者 张领摄
    2013年8月23日,79岁的回族老人马维山站在家门口的过道上,两边的房屋被雨水冲刷严重,已经成了危房。
    2014年1月24日,北梁棚改新区——惠民新城各小区张灯结彩、年味渐浓。马维山在这里选了一套50平方米的期房,他说:“以前真不敢想这辈子还能住楼房,现在竟真的要实现了。”他的4个子女也都把新房选在了这里。新华社记者 张领摄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工作关乎大局。高度重视民族工作,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客观要求,也是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的基本经验和一贯做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等中央领导同志率先垂范,多次深入民族地区考察调研,同大家共商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之策。2013年11月在湘西考察时,看到一些群众生活还很艰苦,习近平指出,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核心是加快民族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伐。2014年春节前赴内蒙古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各级党委政府牢记党中央和总书记嘱托,大胆探索,改革创新,在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本期《光明调查》特别介绍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广大党员干部在北梁棚户区改造中,真心把各族群众当亲人,切实为各族群众做好事,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成功破解拆迁难题的做法经验,希望对做好当前的基层民族工作有所启示。

     

        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东河区中心区域的北梁地区是包头历史文化的发祥地,曾创造了晋商数百年的辉煌。但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进入新世纪后的北梁却一度成了内蒙古自治区乃至全国最大的城市棚户区。这里房屋老旧拥挤、环境脏乱无序、市政基础设施匮乏,在13平方公里的辖区面积上分布有4.7万住户和12.4万居民,绝大多数都是低收入家庭和特殊困难群体。这里居住着回、蒙、满等7个少数民族,有11处宗教场所,回族居民和信教群众占比分别高达12.25%和12%,是包头市区内少数民族居住最为集中和宗教文化氛围最为浓厚的区域。在北梁这样的地区推进棚户区改造,面临的难度可想而知。由于低收入群体多、居住密度大等诸多原因,2003年开始的北梁棚改,10年仅完成总量的10%。截至2012年底,仍有338万平方米房屋需要征拆,3.5万户、8.9万人需要安置。

     

        棚户区改造一头连着民生,一头连着发展。早日完成搬迁改造,是棚户区广大群众多年的梦想,得到了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2014年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内蒙古调研时,看到一些群众住房还比较困难,曾叮嘱当地干部要加快棚户区改造,排出时间表,让群众早日住上新房。2011年3月和2013年2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先后两次深入北梁棚户区,实地走访察看棚户区内各族群众的居住生活条件,现场组织召开干部群众代表座谈会共商搬迁改造之策。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进一步坚定了内蒙古自治区及包头市加快推进实施北梁棚改这一重大民生工程的信心与决心,并最终确立形成了“四年规划、三年全面完成”的工作目标。

     

        然而,当这一宏大工作目标在一年前正式对外公布的时候,无论北梁居民、地方干部,还是社会民众,心里都不免有一个不小的问号:对一个涉及上万个家庭和十几万居民的巨型城市棚户区进行搬迁改造,这样一项极其艰难与复杂的浩大工程,真的能够顺利实施吗?真的能够如期实现既定目标吗?令人振奋和惊喜的是,在短短一年多的时间里,北梁棚户区已累计完成搬迁居民13081户,安置居民10020户,拆除房屋面积达78.2万平方米,搬迁改造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北梁人的安居梦正一步一步从梦想变为现实。

     

        在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顺利破解拆迁难题,北梁靠的是什么?不久前,国家民委组成专题调研组前往包头,就此进行了实地调研。调研组感到,总结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的经验,可以有千万条,但其中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高度重视和精心做好民族工作,真心把各族群众当亲人,真情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这一经验,不仅是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过程中积累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而且对进一步做好当前全国民族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充分尊重民族情感,准确把握特殊诉求,以真情换真心,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前提

     

        民族工作是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北梁棚改过程中,包头市委、市政府始终强调要充分考虑民族特殊因素,充分尊重民族特殊情感,精心细致地做好每一项工作。

     

        2013年3月1日,4万多份饱含深情的《致北梁棚户区广大居民的一封信》,被挨家挨户送达每户人家手中,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序幕就这样悄然拉开。登记、填表、测量、录入……为充分了解各族群众的意见诉求,由760多名党员干部组成的94个调查小组,走进北梁15个社区和11个行政村入户调查。调查小组对居民户数、房屋产权、安置意愿等11类基本情况逐一摸底,为制定征收补偿方案提供翔实资料。在制定方案的过程当中,经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40多次会议征求老百姓的意见,总共梳理出10个方面的106条意见,其中有多条涉及民族习惯和特殊诉求。调研组了解到,对这些意见,政府有关部门逐条进行了认真研究,尽可能体现到最终的方案中。如回族群众普遍反映回民有“围寺而居”的特殊生活习惯,希望在安置时能予以考虑。为了尊重回族群众的这一习惯,政府在确定拆迁方案时特意在清真大寺附近规划设计了部分安置房。

     

        像这样贴民意、暖人心的措施在北梁棚改工作中随处可见。考虑到回族群众忌讳迁坟的文化传统,北梁棚改在规划设计时特别对棚户区范围内的两处回族墓地予以保留,并通过在墓地周边移种绿树形成一道自然屏障,既尊重了民族传统,还美化了环境。棚改工作中有一个环节是给房屋“贴牌”,考虑到回族群众喜欢绿色,三官庙社区的贴牌就是绿色的;财神庙地区以汉族为主,贴牌就是红色的。考虑到回迁居民的周转房离清真寺比较远,特意将清真寺附近的回民学校教室打成隔断房,用于临时安置岁数大的回族老人居住……

     

        细微之处见真情,政府和干部的真情换来少数民族群众的真心理解和全力支持。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不仅积极带头搬迁,还亲身参与到搬迁改造工作中来,成为政府的重要帮手和干部的有力助手。“北梁”经验表明,民族工作在本质上就是做人的工作,只有诚心诚意尊重少数民族、设身处地理解少数民族,既讲普遍性又讲特殊性,工作才能有实实在在的成效。

     

        有效平衡民族利益,充分体现民族平等,以公平促和谐,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根本原则

     

        在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过程中,包头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少数民族群众的一些特殊利益诉求,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困难家庭的生产生活。如,优先照顾回族居民回迁,方便他们的日常宗教生活需求;从就业、就医、社保、医保等方面给予少数民族困难家庭多种形式的帮扶支持,努力解决他们搬迁的后顾之忧等。但棚户区内的居民大多都是特殊困难群体,也都有故土难离的特殊情结。如何平衡和照顾好他们各自的困难与诉求,成为摆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个课题。为此,包头市委、市政府在北梁棚户区搬迁改造工作启动之初,就把研究制定一个科学、合理的《征收补偿方案》作为首要工作任务反复酝酿修改。在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最终决定通过经济杠杆,实现回迁居民和异地安置居民之间的利益平衡。

     

        《征收补偿方案》充分考虑到了弱势群体的利益诉求。如对现居住面积在25平方米以下的居民,安置50平方米的保障住房,并对其原有住房面积给予货币补偿。另外,对现居住面积在25~50平方米之间的被征收人,实施65平方米的安置房保障,其中50平方米产权归被征收人,另外的15平方米由被征收人以公平优惠价格购买产权。对其他有特殊情况的住房困难家庭,以片区为单位,由居民代表组织居民进行评议公示,根据实际居住情况解决住房保障。

     

        此次调研中,许多少数民族群众都对方案中相关的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表示了赞赏,认为体现了政府以人为本、关爱呵护弱势群体的良苦用心,既充分照顾了少数民族的一些特殊利益诉求,又有效维护了社会公平公正。

     

        近80岁的回族老汉马维山用拿到的易地补偿款买了一套二手房。他说,共产党的政策好啊!征收补偿标准让咱老百姓说了算,干部们又忙前跑后为大家服务,不支持这样的棚改,那就是不讲理啊!

     

        “北梁”经验表明,民族政策和其他社会政策一样,在本质上也是对各民族利益的一种调整和分配。我们在政策制定和制度安排过程中,要把满足少数民族的特殊利益诉求和维护社会公平有机结合起来,将民族政策融入社会政策大框架中去谋划和安排,而不是单纯的照顾或特殊的帮扶,只有这样,才能推动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才能不断巩固和发展好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少数民族干部冲锋在前,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勇担重任,各族群众齐心聚力、攻坚克难,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坚实基础

     

        北梁棚改工作之初,各级党委、政府即高度重视通过配置少数民族干部、发动少数民族代表人士参与推动棚改。为此专门从市、区两级机关抽调了200多名民族工作相关干部进驻棚改现场。在拆迁工作中,尤其在涉及少数民族群众的拆迁问题上,这些少数民族干部以身作则、带头表率,在对少数民族居民的入户调查、政策讲解、动员搬迁、困难解决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抽调干部马红霞是回民街道办事处三官庙社区13片区的负责人,这个片区80%都是回族群众。马红霞兄妹三人和两个侄女,同时被抽调到棚改现场工作,这5名来自一个大家庭的回族干部,被人们亲切地称为“马家军”。“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能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能做”,面对棚改中一个个难啃的“硬骨头”,马红霞经常鼓励队员“只要你和各族群众真心交朋友、掏心窝,为各族群众做好事、办实事,就没有攻克不了的难关”。

     

        围寺而居,是回族居民宗教生活的需求。这不仅仅是信仰的问题,而且还有生活问题。因此,虽然很支持政府的拆迁政策,但许多群众面对回迁等具体问题时还是非常犹豫。

     

        阿訇杨景是清真大寺的教长,也是三官庙社区先明窑37号院的一位居民。2013年10月12日,他带头签了搬迁协议,选择了货币补偿。他说,作为市人大代表,自己不能说一套做一套,应该以实际行动带动周围的群众支持政策,积极搬迁。

     

        为了让回族居民能够更加了解、理解和支持拆迁政策,在穆斯林的传统节日古尔邦节的前一个星期五,杨景在清真大寺给300多名回族居民讲解了搬迁政策,让大家进一步理解并支持政策,让大家明白“早搬迁比晚搬迁好”“早搬就能早入住新房”的道理。

     

        棚改过程中,像杨景这样的故事举不胜举。福徵寺管委会主任、当地蒙古族代表人士巴建和等民族代表人士,不仅带头搬迁,还充分发挥自身在本民族的威望和影响力,利用懂民族政策、熟悉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优势,广泛发动身边少数民族群众主动搬迁、互帮互助,支持棚改,形成了推动棚改和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

     

        实践证明,在北梁棚改工作中,少数民族干部和代表人士是推动棚改的一面旗帜,是党和政府联系少数民族群众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是做好民族工作的重要力量。他们以高度的责任感、使命感,以身作则、带头表率,充分发挥自身独特优势,全身心投入到棚改工作中,在攻坚克难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成为北梁棚改民族团结工作的排头兵。

     

        广泛发动各族群众,紧紧依靠各族群众,充分发挥各族群众主体作用,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力量源泉

     

        北梁棚改,各族群众既是受益者,也是实践者;既是自身利益的维护者,也是棚改的主体力量。正是遵循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准则,北梁棚改实现了和谐征拆、和谐安置。

     

        要让群众满意,就得让群众参与。包头市采取多种措施,保证群众参与,让决策真正体现群众意见。在房屋征收补偿方案制定过程中,有关部门先后召开40次座谈会、5次论证会,614名征收安置组成员、123位居民党支部书记、123位居民组长参与讨论,征求了90%国有土地居民的意见。方案经过两个多月的反复修改论证最终出台,群众满意率达到90%以上。棚改过程中,北梁居民按照自己的意愿推选出809名有能力有威信的居民代表,每名居民代表负责联系30户左右居民。东河区回民街道和财神庙街道位于棚改核心区,辖区内少数民族居住集中,世居的老住户多,人员构成复杂,拆迁改造难度大。为了切实反映民意,辖区内74个片区党支部、居民小组及415名居民代表全部由各族群众公开推举产生,其中少数民族居民代表有178名,占代表总数的43%。

     

        从统计住户信息、设计规划方案、制定征迁政策,到公示补偿标准、监督安置新区建设,这些代表及时把居民意愿表达出来,及时把棚改情况转达居民,发挥了桥梁纽带和助推作用。为了维护群众的利益,居民代表还全程参与工程质量把关,参与整个建筑施工质量的监督管理,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与此同时,包头各级民族工作部门充分发挥民族工作传统优势,广泛动员各族群众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月”和“民族法制宣传周”活动,把民族工作与动迁工作结合起来,让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了解拆迁政策,支持拆迁工作,最大程度地消除了少数民族群众疑虑,使广大少数民族群众的棚改态度由最初的抵触反感、怀疑观望转变为全面参与、主动支持。

     

        这种充分发动各族群众、紧紧依靠各族群众的模式打破了以往拆迁怪圈,真正发挥了各族群众主人翁的作用。实践证明,各族群众既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也是推进各项事业的力量所在,只有把充分发动各族群众、信任各族群众、依靠各族群众贯穿工作始终才能做好民族工作。

     

        心里装着各族群众,感情连着各族群众,真正站在群众立场想问题办事情,这是做好民族工作的制胜法宝

     

        “要带着对群众的深厚感情,设身处地、将心比心,深入到每家每户,认真倾听居民心声,了解他们的愿望,讲清楚各项政策措施和补偿办法,通过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赢得群众的支持,共同推进棚户区改造工程。”这是内蒙古自治区及包头市两级党委、政府对北梁棚改工作的明确要求,也是北梁棚改中广大党员干部的实际行动。

     

        回民办事处居民老马身有残疾,膝下一儿一女。前几年,儿子不幸去世。老来丧子使老马的老伴精神失常。按照政策,老马家可以免费分一套50平方米的楼房,但到了成家年龄的女儿,再和两位老人挤在一个房间不是长久之计。老马的想法是,除非政府分给自己一套80平方米的原址回迁楼房,否则就不搬。但老马一家仅靠每月1000多元的低保维持生活,根本拿不出房屋差价款。

     

        “老马大哥,政策谁都无权变更,这样行不行?您的房子可以置换50平方米的楼房,我们再帮您申请一户50平方米的廉租房,比您要求的80平方米还大。”包片干部设身处地为老马找出了最为合适的解决方案。

     

        老马被感动了:“啥都别说了,我给你们腾房。有这么好的干部,我相信政府不会亏待我。”

     

        财神庙街道办事处主任石丽娜难忘在在居民石老太那里碰到的“下马威”。老人一见她,就拿出了“自治区创业能手”等一大摞获奖证书,还说:“咱们石家的女人可都厉害了,我可佩服你了!我也可厉害了!”

     

        “当时根本沟通不了,她也不跟你提啥条件,就拿着一摞获奖证书跟动迁组的人哭诉,根本不谈房子的事。”石丽娜说。

     

        石老太家位于片区首位,后面还住着34户回族居民。当时,周边居民流传一句话:“她不拆,我们也不拆!我们就看她的!”

     

        于是,石丽娜就把石老太请到办公室,深入了解石老太的诉求与难处。接连3天,石老太都在哭诉多年来的家庭纠纷和担忧。她担心三小叔子会去她家闹事、要钱、要房子;而且他们全家靠开一个洗车行维持生计,房屋拆迁后,全家人将面临失业。

     

        弄清了问题,石丽娜决定从解决石老太的家庭矛盾入手,先动员三小叔子办了搬迁手续,然后又向石老太保证:“棚改政策规定,政府回购了一批商业房,商户想要经营可以租用,还可以减免租金,我去帮你争取!”

     

        石老太的三小叔子办完手续后,石老太第二天也开始办手续。随着她的搬迁,周边30多户居民也无话可说,马上进行了搬迁。

     

        在调研中,听到最多的就是这类故事。

     

        “做拆迁工作,要善于换位思考,各族群众所需要的并不是多讹几平方米多要几个钱,而是一种身份和态度上平等、善意的对待,只要你真心为他着想,一定能换来理解和支持。”石丽娜的感慨代表了棚改干部的普遍看法。

     

        北梁棚改的大幕徐徐拉开,从中我们看到了党和政府对各族群众的关心,各族群众对党和政府的信任,政府的手和群众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形成了很好的“官民互动”。民族工作最朴实无华的道理就是把各族群众当亲人,为各族群众做好事,一切为了各族群众,一切依靠各族群众。具体地说,就是要真正做到“民族工作重在平时、抓好平常,民族团结重在交心、以心换心”。相信在不远的将来,北梁各族群众的“宜居”梦想必将实现。“北梁经验”所蕴含的精神财富,也必将在推进新形势下民族工作的过程中结出更加喜人的实践硕果。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