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5月02日 星期五

    中国经济放眼看·权威解析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高官:对中国经济有信心

    王传军 《 光明日报 》( 2014年05月02日   08 版)
    李昌镛 赵和平画

        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开始放缓,一些小城市的房价开始下跌,地方政府债务问题以及影子银行等导致金融危机的现象凸显,部分中国内地公司开始出现违约情况。为此一些专家通过舆论开始炒作中国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然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太区负责人李昌镛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认为中国遭遇全面金融危机的可能性仍很小。

        据华尔街日报中文网日前报道,李昌镛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我们不用过于担忧中国可能遭遇全面金融危机,我们很有信心,主要有三大理由:首先,中国的债务大部分属于内部债务。尽管中国的债务水平令人担忧,有数据显示,将中国民间和政府债务相加后,中国债务规模是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随着经济增长放缓和利率上升,企业和地方政府将如何偿付这些债务成了一个难题。4月28日,IMF发布的最新地区经济展望预测中国今年经济增长率将从去年的7.7%放缓至7.5%,2015年增长率进一步放慢至7.3%。李昌镛称,中国肯定会出现更多的信用违约。但与泰国或韩国在1997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情况不同,中国的外债规模并不很大。据中国外汇监管部门的数据,中国全部外债仅占GDP的9%左右。而韩国在1997年时,外债占该国GDP的约三分之一。这意味着,如果人民币进一步贬值(今年迄今为止,人民币兑美元下跌约3%),不一定会导致以人民币计价的债务急剧增加。其次,中国政府债务水平低。与许多发达经济体一样,中国政府的预算呈赤字,但赤字水平相对较低,仅达到中国GDP的2.1%左右。据美银美林公司估计,包括中央政府和负债更高的地方政府在内,中国政府债务总额占GDP的53%左右。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的政府债务与GDP基本相当,而日本的政府债务大约是GDP的240%。这意味着,一旦借款方处境窘困,中国有能力增大支出力度,抵消经济增长放缓的影响。中国甚至有能力救助银行或政府认为大到不能倒的借款者。如果最糟糕的情况发生,中国政府还可效仿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日本央行,通过购买资产来增加货币供应,即实施量化宽松政策。李昌镛说,如果不幸的事情发生,中国能够应付,转危为安。最后,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与经济发展类似,都是由中央政府计划的。尽管中国领导人对具体经济决策过程的控制程度很容易被高估,但其对政策的影响力却让美国等一些国家的决策者羡慕不已。

        美国国会在2008年末拒绝了美国财政部前部长鲍尔森遏制金融危机的第一个方案。而中国经济当局拥有更广泛的自主权来实施政策。中国大多数银行为国有银行,国企依旧主导该国经济。中国可以指导银行如何放贷、向谁放贷,甚至可以告知大型公司如何投资、向哪投资。这似乎是中国领导人竭力避免的一种解决方案,不过这种做法仍未摈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美国和欧洲的央行官员发现,即使利率处于记录低位,似乎也不能促使银行发放贷款或促使企业借贷,这种情况导致欧美国家经济危机加剧。

        尽管中国发生全面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很小,中国政府仍需采取相关措施来防范危机,避免危机的任何可能性。李昌镛说,一方面,中国需要将经济改革坚持到底,以降低对出口以及房地产行业和重工业投资的依赖。另一方面,中国还需要继续回笼现金,从而逐步推高利率并挤破信贷泡沫。李昌镛表示,发展银行存款保险制度有助于减轻外界普遍存在的一种误解,即中国政府随时准备好救助任何一家银行。他警告说,危机防范过程是曲折的,违约现象将不可避免。不过与其像2008年那样为了应对全球经济滑坡而释放一波新增信贷,中国不如依靠小规模救助计划,如“微创手术”,来防范金融风险蔓延。 

        (本报华盛顿5月1日电 本报驻华盛顿记者 王传军)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