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28日 星期一

    专家风采

    刘建军:守望信仰赤子心

    曲一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28日   11 版)
    刘建军

        面前的这张办公桌极为简洁:一台电脑,一个白瓷笔筒,一本工作笔记,一部旧式电话机,另有两个擦得光亮可鉴的画框。八寸的画框里,是马克思与恩格斯的一坐一立塑像照片,庄严静穆;旁边的六寸画框则镶裱着女儿小时候的彩笔画作,童稚拙朴。

     

        由书案风格略可窥见主人的学术风骨。

     

        他为人清简,治学热忱。他的理论之基凝实厚重,文章却清丽灵动;研究之矢直指时弊,观点却春风化雨。

     

        他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三十年来躬耕于人类的精神家园,于思于行都在诠释信仰、传播信仰、实践信仰。

     

        他常怀赤子之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却成了学生心中的“勤师”,读者眼中的“智者”。

     

        他就是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建军。

     

    邂逅巨著:“也许这就是命运,是我自愿地选择了一条现在仍在走的路”

     

        1963年,刘建军出生在山东省博兴县麻湾村。农村生活粗糙困顿,早慧的他却对精神富足有着天然的追求。

     

        麻湾村位于黄河下游南岸,没事时,刘建军喜欢爬上高高的大坝,向北远眺。脚下,黄河水裹挟着泥沙,以一种近乎静止的方式不息奔腾。远方与未来显得同样混沌,而他未有察觉,命运的河流已在沉积下来的沙土中偷偷埋藏了几粒金:

     

        由于父亲在县里工作,家里常有《红旗》杂志等报刊。出于好奇,刘建军偶然翻阅了几本,对内容似懂非懂,但记住了一个成语——“浩如烟海”——日后的研究生涯中,他深刻领略到了这个词的真正含义。

     

        上了高中,与经典的初次邂逅正式来临。

     

        学校附近商店的玻璃柜台里,摆着几本经典著作单行本。有次路过时,他不禁驻足。白色封皮上赫然写着——《哥达纲领批判》,马克思。午后的阳光正从背后斜射过来,穿过玻璃,落在书上,俨然一条通往真理的光明之桥。这场景令他感到神圣与新奇。“我似乎本能地觉得这些东西跟自己有关。”

     

        报考大学时,刘建军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哲学作为第一志愿。“也许这就是命运,是我自愿地选择了一条现在仍在走的路。”

     

        1980年夏天,刘建军如愿以偿,接到了山东大学哲学系的录取通知书。

     

        读书,成为他大学生活的最大乐趣。学校的助学金解决了吃饭问题,家里给的十元零用钱几乎全部用来买书。他从工地上捡来木板,自制简易书架,再慢慢将它填满,还经常从图书馆里借一些“大部头”来啃。

     

        校外有一片安静的树林。在那里,刘建军独自享受着这个“天为穹,地为庐”的书屋:手捧巨著,兴起之时大声朗读,物我两忘。伟人的思想纵贯天地,学子的头脑也日渐充实。

     

        大学四年挥手即逝。刘建军决定考研,进一步探触哲学。

     

    守望信仰:“历史最终会把一切都纳入正轨,但是人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熟读经典在考试时显示出了很大优势,他顺利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

     

        此时的中国,改革开放成果初现,人们的思想随之分化。很多人下海经商,而他和同学们选择攻读研究生,“简直可以说是上山”。

     

        同学们常常感到困惑:读书还有没有价值?社会上开始有人惊呼“信仰危机”。

     

        响应时代诉求,刘建军把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确定为《论信仰的两个要素》,从此开始了对信仰问题不间断、多角度的研究。

     

        在此期间,刘建军结识了自己的爱人,现人民大学信息学院博士生导师陈红教授,与岳父——著名哲学家陈先达先生有了深入接触。陈先生深入浅出的文章风格,主流端正的学术立场,独立思考的治学方法和严谨务实的学术态度,给了刘建军很多启迪。

     

        1987年,刘建军留校任教,五年后师从著名学者许征帆教授,在职攻读博士学位。

     

        时值国际共产主义的“多事之秋”。马克思主义将何去何从?刘建军再次感到一种责任感,毕业论文题目很快敲定:《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科学基础》。

     

        在论文后记中,他意味深长地写道:“历史最终会把一切都纳入正轨,但是人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

     

        1995年5月28日,博士论文答辩如期举行,答辩委员和评审专家对论文的评价之高,点燃了他的自信、抱负与决心。

     

        1998年10月,博士论文以《马克思主义信仰论》为名正式出版,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科学成果(专著)奖,以此为基础写成的《论马克思主义信仰》一文,获北京市第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此外,《追问信仰》《追寻理想》等著作,以随笔或书信的形式寻找时代的精神内核,引起了热烈的社会反响。

     

        刘建军常说,“信仰赋予人生以意义。要从信仰中汲取正能量,更要反哺自己的信仰体系。”他一直在实践自己的观点。

     

        2002年,他被推选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事务性工作占据了部分时间。不久,他毅然辞去此职,全身心回到学术研究之中。

     

        在思考信仰、体悟信仰近30年后,2013年底,新的哲思短文集《守望信仰》出版。又是学界与读者“同言好”的反馈。北京大学教授祖嘉合读后感赞:“平实文字间寄寓深邃道理”,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佘双好更是不吝赞美:“如此复杂问题写得简洁明了、清新自然,十分难得。”

     

    解析经典:“让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具有一种智慧的魅力,让读者和学生感受乐趣”

     

        自1987年执教开始,刘建军投身于新的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

     

        此时,全国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开设刚刚三年,学科建设尚在摸索中。

     

        刘建军认为,思想政治教育虽然有着很强的实践性,但不能忽视其理论根基,否则将变成“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应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研究与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结合起来,并把后者看作是前者的一部分。

     

        要展现理论的魅力,先需扎扎实实的功底。翻开他积累的几十本读书笔记,每页都是工整的字迹,规矩的格式,加以各种线符、颜色的标注,从中可见他用功之深。

     

        天道酬勤。《思想理论教育原理新探》《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文明与意识形态》等专著相继出版,屡获佳评。

     

        思政类著述常令人“敬而远之”,刘建军的论著却深受读者喜爱,为什么?通俗有趣。

     

        他把这看作理论文章的题中应有之义。“理论是人类思想的结晶和思维的花朵,它来自现实,并活跃于思想学术领域之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怎么会是‘无趣’的东西呢?”

     

        他希望学生们像他一样,充分领略马克思主义的魅力。在《通俗未必不深刻》《马克思主义是朴实的道理》等文中,他提到,要用“一种清澈透明而使人不知文字所在的文字”,“让理论研究及其成果具有一种智慧的魅力,让读者和学生感受乐趣”。

     

        他向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建议:“思政老师需要忧国忧民,但愁眉苦脸就是不对的。我们不板起面孔来训人,要温柔地让人感到信服”,并传授自己的相关心得:“在主流,超常规,奇思妙想。”

     

        2004年,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刘建军参与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世界社会主义五百年》等教材和著作的编写。

     

        编辑教材要求“准确、鲜明、生动”,一样也不能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从初稿到正式出版,他已记不清经历了多少稿的反复修改,只记得编写组首席专家、南开大学原副校长逄锦聚说过,这些稿本留存起来,可以办一个专题展览。

     

        抱着“遇高人不能交臂失之”的态度,刘建军“与马工程共同成长”,身份也从课题组的“主要成员”变为了“首席专家”。

     

        “知天命”的年龄,正是学者的当打之年。

     

        未来,刘建军把读书学习列在了第一位。“好书都看不完,别的一切又算什么呢?”

     

        通读《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等经典著作;继续挖掘、整合经典著作中有关思政教育和信仰问题的论述;梳理马克思主义研究理念与方法……

     

        要做的事太多。刘建军始终对自己说:“要用心,在状态。”(本报记者 曲一琳)

     

        专家名片

     

        刘建军,1963年生,中央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首席专家,参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科学社会主义概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等教材编写。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