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16日 星期三

    学者观点

    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

    李义平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16日   15 版)

        当前,要把干部群众的思想统一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上,就必须更深刻地理解市场经济,真正从市场经济的要求出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效率分为劳动效率、生产效率、资源配置效率,其中资源配置效率是第一层次的,因为它提供了劳动、生产发挥作用的背景条件,制约着劳动效率、生产效率。从人类已有的经济实践来看,市场经济是资源配置效率最高的经济体制,为什么会如此呢?

     

        第一,各种资源所有者配置资源的目的在于效用最大,并因此使得资源配置总体的效用最大。资源配置是各种资源例如资本、土地、劳动等所有者的资源配置,资源的命运就是资源所有者的命运。以商品生产为例,按照马克思的论述,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只有社会需要该商品的使用价值,该商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商品生产者才能盈利,这样的资源配置才是有效率的资源配置。正是这种规律引导着每个资源所有者的行为,将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率的地方。

     

        第二,市场配置可以使各种资源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市场经济条件下配置资源的具体途径是交换,交换以分工为前提,分工的原则是发挥比较优势。按照斯密的论述,这种发挥了比较优势的分工,能够充分提高各种资源乃至整个社会的效率。通过互相交换,不仅每个人的蛋糕做大了,而且社会的蛋糕也更大了。

     

        第三,市场配置资源可以高效地收集和利用各种信息。经济运行是有成本的,收集和处理信息是经济运行的主要成本。在市场经济中,每个人都掌握着与自己相关的、可以利用的信息,他以此做出相应的决策,能够有效地分配资源。因此,市场经济较之于其他经济体制,能更为准确地收集和利用信息。

     

        第四,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是竞争状态下的配置。马克思在论述超额剩余价值的形成时指出,某一企业由于率先创新而获得超额回报,这种超额回报随着其他企业的跟进而迅速地平均化,于是又有了新的创新。这意味着,当资源所有者把其所有的资源都配置于某个行业或产业时,就存在着事实上的优胜劣汰,创新就成了每个企业的自觉行动。同样,试图吸引各种生产要素的国家和地区也处于竞争状态,他们必须提供好的社会及人文环境,以使资本和人才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

     

        第五,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主体是企业家。企业家通过把企业做好来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具体途径是通过创新引领资源配置。奥地利学派就十分推崇企业家精神,认为企业家精神的精髓就是去发现、去看、去感知、去认识、去行动、去捕获。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也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的企业家,而不是依赖资源丰富。

     

        如果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主导作用,其结果会是低效的,计划经济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绝对主导作用的典型案例。低效的原因在于:一是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有成本的,计划经济下的信息是纵向传递(市场经济下的信息是横向传递),不仅会产生时滞,而且容易失真;二是公共选择学派的研究证明,政治家会在给定的条件下选择最有利于自己的方案,于是一些地方政府的官员更愿意把资源配置到最有政绩的地方,而不是最有效率的地方。

     

    价格机制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中的价格机制并非人们有意创造,但却是令人叹为观止的制度安排。

     

        市场经济在反复交易中所形成的价格完成着社会核算的功能,体现并传递着经济活动中瞬息万变、无比丰富的信息。这种价格能够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指引着资源的合理流向,引导着生产者最有效率的生产、消费者最节约的消费。比如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某种资源稀缺,价格就会上扬,随着价格愈来愈高,人们要么节约使用,要么寻找替代品,或者创造出替代品。再比如,某种资源投向某个地区、某个产业的回报高,或者预期未来的回报高,就会吸引新的资源流向这些地区、这些产业。而那些回报低,或者投资相对饱和的地区或行业,资本自然就会被抽走,经济结构由此得到调整,产业升级也因此而实现。亚当·斯密把这种通过价格机制配置资源的过程命名为“看不见的手”,马克思则表述为价值规律。冯·米塞斯断言,离开了市场价格人们将不知道资源的稀缺程度,不知道资源如何分配才能达到最大效用。

     

        市场经济条件,人们要做的是完善公平竞争的环境,促进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而不是干预价格。干预价格会使信息失真,误导各经济主体,最终影响资源配置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存在的一些干预价格的情形却没有被人们所认识到,主要包括:其一,限制价格。例如农产品的价格一上涨就用行政手段加以限制。某种农产品价格上扬通常是因为短缺,上扬的价格可以刺激生产,从而使价格在下一个生产周期降下来。抑制价格则传达了相反的信号,无法有效地刺激生产,最终使产品更为短缺。其二,各种补贴。补贴也是干预价格,以家电下乡为例,家电行业产能本就过剩,补贴则会刺激生产,使产能更加过剩,错失产业结构调整之良机。其三,通货膨胀。通货膨胀就是流通中货币发行过多,由于担心货币贬值,人们会把资本更多地投向不动产,导致不动产泡沫,严重干扰经济秩序。

     

    把思维方式、行为方式转到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

     

        习惯是一种力量。习惯表现为驾轻就熟地重复过去的行为,是对习惯所包含的“知识”的深层默认。习惯虽然是非正式制度安排,有时却比正式制度的变革还难。

     

        在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我们常常不知不觉中受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积攒的“习惯”的干扰,比如,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理解为就是用行政手段上新的项目。实际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并不在于上不上项目、上什么项目、上多高技术层次的项目,而在于谁来选择项目、承担项目成功和失败的主体是谁。市场经济下的投资主体应当是企业。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着力点在于造就强烈而普遍的市场经济氛围,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创业、创新激情,促使资本和人才更加自由地流动。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