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7日 星期一

    天津市河西区:让“邻里守望”循环始终

    董城 陈建强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07日   01 版)

        最近,一部名为《我们都是好邻居》的微电影在天津市河西区火了起来。不仅电影光盘被社区居民抢订一空,而且在互联网上,短短数日点击量就达万次以上。

        一部完全是小制作、小场景讲述小人物故事的小片缘何能受到广泛关注?记者日前来到电影的拍摄地,天津市河西区天塔街气象南里社区一探究竟。

        在天塔街,社区居委会主任、党支部书记张丽娜向记者介绍,自己的另一个身份是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站长。原来,该社区被作为试点率先引入了“河西区志愿者注册管理系统”,将自发形成的分散的志愿服务组织进行整合,成立了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广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社区里互助友爱的氛围十分浓厚。

        以居民真实经历为剧本,《我们都是好邻居》反映了一个个邻里之间互相帮助、传递关爱的小故事,电影中的主角全是天塔街的居民,所有镜头也都是在社区志愿服务站和居民家中取景拍摄的。

        在气象南里社区若干志愿服务队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党员志愿者始终起引领带动作用。拥有45位社区志愿者的“搭把手”邻里互助服务队,其队长左恩华就是一位七十余岁的老党员。左恩华对记者说,社区志愿者就近就便,提供为高龄老人代购物、为外出邻居代管钥匙、为双职工家庭代接送上学子女、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代找保姆的“四代”服务,以及家电维修、下水道疏通、理发等便民服务。

        “知道年轻人都爱玩儿微信,我们就把‘阵地’也建了进去。”左恩华老人特意提到,社区在去年底专门开通了微信服务平台,每当居民需要帮助的时候,可以通过微信进行求助,工作人员会在第一时间将求助信息反馈给“搭把手”邻里互助队,由此开启了志愿服务的“微时代”。

        记者发现,不仅是天塔街道,近年来,河西区精心培育了“邻居节”“互助节”“志愿服务大家庭”等一批志愿服务优势创新项目,形成了“一街一品牌、一居一特色”的志愿服务事业格局。

        “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的是解决实际问题。”河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芸向记者介绍,作为天津市的中心城区之一,河西区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19.3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24.3%,早已达到并超过老龄化社会的标准。

        为了破解这些影响居民日常生活的问题,河西区开始探索以社区志愿服务为重点,以社区学雷锋志愿服务站为依托,大力开展“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成效十分明显。以一个好邻居和一名志愿者共同帮扶一位空巢老人为重点打造的“1+1+1”助老志愿服务活动,受到中国志愿服务联合会的充分肯定,已成为全国“邻里守望”志愿服务活动中的一个品牌。

        记者在最早发起开展“1+1+1”助老志愿服务活动的河西区友谊路街谊景村社区了解到,作为其中一个“1”的志愿者,纷纷同需要帮助的老人签订帮扶协议,做到随叫随到;另一个“1”的好邻居,每天需要问候一次老人或同老人见一次面。在不断的探索实践中,“1+1+1”助老志愿服务活动逐渐形成了以“助困送温暖,助医送健康,助乐送文娱,助聊送抚慰,助学送知识,助急送救援,助难送法律”为主要内容的“七助七送”服务模式,其机制和形式得到进一步固化。

        邻里守望成机制,志愿服务建品牌。目前,天津市河西区参与1+1+1助老志愿服务的好邻居、志愿者已达1.8万余人,帮扶老人近6000人。“邻里守望,互帮互助”已成为群众的一种文化自觉。

        (本报天津4月6日电 本报记者 董城 陈建强)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