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轮椅上绽放的人生

    ——记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赵红艳

    陈劲松 鲁书军 罗鑫 《 光明日报 》( 2014年04月05日   01 版)
    赵红艳为武警战士诊断病情。本报通讯员 赵荣涛摄

        在天津市河东区与东丽区交叉处的一条小路上,人们每天都会看到一位手摇轮椅、艰难前行的女军医,她就是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赵红艳。

     

        这条从赵红艳家通往医院的小路,常人只需430步,但患股骨头坏死的她,每天只能用双手驱动轮椅走完这短短的路程。为了患者,赵红艳克服伤痛,每天风雨无阻去上班,已坚持了整整10年。

     

    “为了那份不舍的爱,我要活出自己的精彩”

     

        眼前的赵红艳红润的脸颊挂着笑容,挽起的发髻干练又时尚,若不是身边那辆红色代步车,没人会想到她身患残疾。

     

        “没有他们,我坚持不到现在;为了那份不舍的爱,我要活出自己的精彩”。说到她身边的那群人,赵红艳几次落泪——

     

        2004年11月的一天,刚从非典死亡线上扛过来的赵红艳,突然感到右腿关节疼痛,医院复查时确诊为“双肩、双膝、双股骨头缺血坏死”。作为医生,她心里清楚,股骨头坏死在医学上被称为“不死的癌症”。患上这个病,意味着与轮椅为伴,无休止的疼痛将伴她一生。

     

        赵红艳一下被命运抛到绝望的谷底,那年,她才30出头,孩子只有2岁,她对未来还有很多美好的憧憬……巨大的心理压力、痛如针扎的苦楚,折磨得她整个人消瘦得脱了形。

     

        在赵红艳最绝望的时刻,是身边的亲人、领导和同事向她伸出温暖的手。为帮赵红艳减轻痛苦,医院想尽一切办法为她会诊治疗。

     

        诉说中,赵红艳提得最多的,是与她朝夕相处的3位医院政治协理员。每年过春节,协理员王薇就会去商场,给赵红艳孩子买一件新衣服;为了孩子上学,协理员李春彤跑了10多个单位协调;协理员韩慧娟则一直陪伴着赵红艳度过了那段最灰暗的时期。韩慧娟24小时手机开机,方便赵红艳随时与她通话。

     

        赵红艳说,她这辈子最对不起的人是丈夫邢斌。在被病痛折磨了一年多之后,赵红艳主动向医院提出回医院上班。可孩子还小,没人照料,自己上下班得有人接送,邢斌主动辞去天津塘沽一家大型国有企业总经理的职位,当起了保姆。他说:“红艳走不了路、心情很苦闷,让她去做自己喜欢的事,那样她心情会好受一些,病也就会好起来。”

     

        去年8月,邢斌被确诊为脑血管瘤,赵红艳的眼泪一下流了出来。邢斌就是她头顶上的那片天啊,只能一步一挪的她吃了三四片止痛药,狠着心从轮椅上站起来,打车找到天津最好的专家询问病情。那一天,她陪着邢斌走进手术室,拉着他的手说:“那么多风浪咱们都闯过去了,这回,我们还要一起扛。”手术成功了!赵红艳禁不住泪流满面,这眼泪,不是伤感,只是欣喜,只为不离不弃。

     

    “我的身体残缺了,但人生不能残缺”

     

        赵红艳从小就有两个梦想,一个是当兵,一个是当医生。走出阴霾的赵红艳,选择了一条充满荆棘的追梦路。“我的身体残缺了,但人生不能残缺”。她说。

     

        2006年一天早上,天下着雨,在来医院的路上,赵红艳遇到1米多宽的水沟,她连人带椅翻在沟里,整个人摔得鼻青脸肿,她挣扎了20多分钟才从沟里爬出来,委屈得抱着轮椅放声大哭。但哭完之后,她准时出现在诊室。谁能想到,就是这样一个病人,10年里,每周出6天门诊,风雨无阻,从来没有迟到早退;每天早上提前半个小时开诊,晚上却要等到送走最后一个病人才回家。

     

        “这不是别人强加给我的,是我自愿的。”赵红艳常说,如果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我能活到88岁;如果天天待在家里,我可能活不过8年。

     

        话虽这么说,身患股骨头坏死的赵红艳,坐一两个小时,浑身就像骨头扎到肉里头那样痛。实在疼得受不了,她就悄悄地跟丈夫去做针刀治疗。30厘米长的针刀直刺骨头深处,每次,赵红艳都痛得泪流满面,可是,第二天她依然面带微笑出现在患者面前。

     

        10年里,赵红艳没有逛过一次商场,没有出去旅游过,她最大的爱好有两样:看书、查病房。赵红艳查病房有两个目的:一个是为了查看病人住院治疗情况;另一个是为了了解其他专业病例处理经验。代步车进不了病房,每次查房前,她都要吃二三片止疼药,强忍着痛楚,一步一挪地从病房走过去。

     

    “痛苦着病人的痛苦,幸福着病人的幸福”

     

        “我的闺女要来看我了。”又是周末,退休工人刘玉珍老人做了几个家常菜,早早地就在自家阳台上盼着。她盼着的闺女就是赵红艳。

     

        刘玉珍老人患胃病20多年,经常半夜里疼得冒冷汗。赵红艳给她做了诊断:更年期和肠胃综合征。她深知,这种病人情绪脆弱,最需要心理安慰。老人临走前,赵红艳要了电话。之后,赵红艳隔三岔五地给老人打电话,嘘寒问暖,叮嘱她注意饮食,少吃辛辣;周末,她还去“家访”,像亲人一样和老人聊家常。这些年,赵红艳接诊的老人患者不计其数,老人们都亲切地称她为“家庭保健医生”。

     

        对部队官兵来说,赵红艳是他们的知心大姐。熟悉赵红艳的患者都知道她有两句口头禅:“听话”和“跟我走”,前一句洋溢着真情,后一句体现着担当。赵红艳兜里时常揣着1000多元钱,哪个病人钱不够,她就先给垫付上;她兜里揣着一部手机,24小时开机,是专门为就诊病人和部队官兵准备的。刘兵是赵红艳的病人,去年3月一天深夜,他岳母突发心肌梗死,情急之中试探着打通赵红艳留给病人的电话。没想到,赵红艳驾着电轮椅立即赶到医院,又是安排手术,又是张罗病房。可这时,刘兵才想起来,出门太急,身上只带了2000块钱,手术费不够。一旁张罗着的赵红艳二话没说,回家取了1万元塞到刘兵手里。由于接诊及时,手术成功,老人转危为安,50多岁的刘兵拉着赵红艳的手,哽咽地说不出一句话来。

     

        “赵红艳心里想着的都是病人,装着的是整个科室。”医院政委翟宝来说。消化内科新建的胃肠动力特色诊室,因病人少、操作脏累,许多人不愿意干,一时难以为继。赵红艳每天接诊的病人多,有人提醒她:你要是承包了,准能赚大钱。没想到赵红艳一口回绝:“部队医院为官兵、百姓服务是第一位的。为了科室发展,我义无反顾;搞创收赚大钱,我坚决不干。”赵红艳这样的境界让科室放心,大家一致同意胃肠动力特色诊室由赵红艳负责。如今,这个诊室累计治愈病人5000余例,大大减少了患者的手术概率,成为患者最满意的医院“特色诊室”。诊室的效益日渐好起来,赵红艳分文补贴不要,却提议将患者的治疗费用降低30%。

     

        “痛苦着病人的痛苦,幸福着病人的幸福”,经历10年奋斗的赵红艳收获了满满的情和爱。(本报记者 陈劲松 本报通讯员 鲁书军 罗鑫)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