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7日 星期四

    文化创意:如何做好深度融合大文章

    李慧 张玉玲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27日   14 版)
    泥塑作品栩栩如生 CFP
    杭州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的陶艺作品 CFP
    金柚艺术作品引来观众驻足欣赏 CFP
    京城特色手工礼品吸引观众选购 CFP

        编者按

     

        1月2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聚焦“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这是文化产业界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可对于这样一件文化产业界的大事,会议透露的短短500多字,让人们感觉并不“解渴”,一方面由于相关细则的出台尚需时日,另一方面在于对“融合”的解读并不深入,全社会对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升。为此,本版特邀请相关专家进行座谈,重新认识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价值,解剖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存在的症结,为“融合”提出建议。

     

    1、从“小循环”到“大循环”:文化产业迎来新腾飞

     

        “从2009年的首个《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到这次的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都是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的政策,都体现了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体现了政策的连续性。”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巡视员孙若风评价说,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释放了政策红利,激发了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样,融合发展的新指向也将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发展动力,让文化产业迎来新的腾飞。

     

        人们还记得,当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突袭时,国务院果断出台十个产业振兴规划。为此,2009年7月22日,我国第一部文化产业专项规划——《文化产业振兴规划》问世,这标志着文化产业上升为国家的战略性产业。

     

        伴着《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高亢号角,我国文化产业迎风破浪:外资及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门槛全面降低;用资本力量改造文化产业的步伐日渐加速;文化企业改制上市开始真正换挡提速;文化产业的活力全面迸发。

     

        经过四年多的发展,《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优惠政策逐渐到期,当前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新形势,迫切需要新的政策纲领,来引领文化产业的新方向。

     

        “在这样的背景下,由国务院出台鼓励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表明国家已经把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发展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孙若风指出,这体现了中央要用文化促进经济发展、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有利于文化产业真正进入国民经济的“大循环”。

     

        “《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重点在文化产业内部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产业发展,而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显然进一步扩大了文化产业的作用范围,激发了文化的核心价值。”中国工业设计协会副秘书长宋慰祖如是说。

     

        不少细心的人注意到,此次与相关产业“融合”的对象被定位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而非“文化产业”,这其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深意?

     

        宋慰祖认为有三个原因:

     

        首先,“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文化产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国家统计局2012年底出台的最新的《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2)》中,明确把文化及相关产业分为10个大类,其中“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这一分类首次被提出,具体包括广告服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和专业设计服务。这种分类适应了文化业态不断融合、文化新业态不断涌现的实践需要,也让文化产业的分类更科学、全面。

     

        其次,“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文化产业中最容易和其他产业广泛联系、发生作用、并能够创造出巨大价值的领域。比如,工业设计在全球来讲都是制造业发展中的“领头羊”,设计服务本身收费不高,但它创造的产品却可以有巨大的财富,我们看到苹果公司创造出来的苹果手机,从iPhone1到5S,成就了一个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航母”,市值超6000亿美元。

     

        最后,制造业转型升级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任务,现在我国制造业的“软肋”是做下游和做加工的多,高端的研发和设计却是薄弱环节。有了思想才会有设计,有了设计才会有创造。因此,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是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一个关键环节,它应该生成于中华民族的灵魂上,也是中华文化真正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所依靠的根本。

     

    2、从“浅度融合”到“深度融合”:创意设计创造新未来

     

        褶皱的茶杯和花瓶、老式电话雕塑……旧厂房改造的设计室里,“+86”工作室展示了各种家居用品创意物件。在这里,设计师打造以设计为主题的产品概念店,用创意设计创造新的价值和未来。

     

        “近年来,文化创意产业与制造业、旅游、信息、农业等产业的融合趋势更加明显,文化产业的服务性功能更加突出,溢出效应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由此带来了文化企业的快速集约化发展。”尚8文化产业集团董事长薛运达话锋一转说道,然而,这仅停留在自发的‘浅层融合’,由于资源整合不够、专业人才短缺、资金投入不足等原因,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尚没有释放出应有的能量,不仅难以持续为相关产业发展注入活力,也造成了文化产业自身发展后劲不足。

     

        国家统计局的相关数据也印证了这样的判断,2004年来我国文化产业高速发展,每年增速都在20%以上,但是从2012年开始,文化产业发展到了一个“瓶颈期”,当年文化产业的增速仅为16.5%。

     

        “遇到这个‘坎儿’主要是由于文化产业发展的广度不够和深度不足。”中宣部改革办、财政部中央文资办副主任高书生进一步提出,产业链不全,导致文化产业发展深度不够;与其他产业关联度不强,导致了文化产业发展广度不足。所以,国务院提出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十分及时,能有效破解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能助力实现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

     

        高书生用国家统计局的一组数据说明了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发展的潜力:2012年,我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近7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达 37000家,对文化产业价值创造的贡献率为60%;在规模以上企业中,从事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的企业为4900家,从业人员约为5万人。“在整个文化产业中,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均收入最高、净资产收益率最高。”高书生分析说,“然而文化创意及设计服务业的规模相对较小,产出相对较低,户均资产9000多万元,户均净利润不到620万元,说明发展空间巨大。”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的融合,不仅包括内容上的东西,也包括形式上的东西和模式的东西。”天津神界漫画有限公司董事长陈维东说,未来,要促进文化产业发展模式的创新,用新的产业模式引领新的发展。

     

        “在深度融合中,产品设计不仅要注重功能性,还要更以人为本,让它舒适、美观、环保。不能仅仅瞄准高、精、尖领域,而应更加注重贴近生活,贴近人们的需求。”宋慰祖说。

     

        薛运达建议,“文化创意与设计服务业必须强调产业链条整合,强调深度融合发展,通过混合生态,促进传媒、电影、广告、音乐、时尚等文化创意领域与互联网、金融、科技等产业深层次、全方位的融合,实现集群化、规模化发展。”

     

    3、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文化经济走进新时代

     

        “我们做了品牌和产品包装设计,汉王科技的销售额两年间翻了三番;做了全套企业文化和品牌视觉设计,桂林银行的营业额在四年间增加了10倍,达到1000亿元。”北京东道设计公司董事长解建军“晒”出了自己公司十年创业的“成绩单”。他深有感触地说:“长期以来,设计的价值被低估了,应该得到全新的认识和释放。” 

     

        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符合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点,“当我国居民人均GDP达到6000美元以上时,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需求和对设计的需求会达到新的高度。”陈维东指出,目前,我们的基本生活用品依然太功能化,设计成本太高。这一方面,台湾家喻户晓的“伴手礼”值得我们学习,比如,大家熟悉的凤梨酥、牛轧糖、台湾阿里山茶叶、金门高粱酒等。这些礼物物美价廉,设计师都愿意在上面下功夫,为人们创造出细腻生活。

     

        实践证明,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能够增加相关产业文化含量,延伸文化产业链,提高附加值。

     

        “过去,我们的企业更多地注重功能,缺少创意。我们看到,世界上最著名的游轮没有我们设计的,但是全世界75%的船却是我国制造的,”宋慰祖分析说,当前,我国迫切需要通过制造向服务转型,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

     

        “目前,世界上产业转型的一种模式就是制造业向设计业的转型。美国的IBM、宝洁等公司通过系统服务提供产品,产品成了附属,创意服务变成主体。”宋慰祖指出,这一点在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的发展中要特别关注,我们的技术是成熟的,最后就是集成问题,集成实际上就是文化创意与创新的问题。

     

        “发展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业,最核心的是交易平台问题。”宋慰祖表示,缺少交易平台,导致信息不对称,我们的设计机构、设计公司找不到服务对象,而服务对象又找不到合适的设计公司为他们提供服务。目前,我国很多设计院虽然已经通过转企改制独立出来,但它们依然面临转型问题,面临如何面向市场、提升自身创意和设计能力的问题。

     

        “要促进文化创意和设计产业发展,实现真正的融合,就要求设计公司再‘往下走’,深入制造业的工艺层面,从而实现‘落地’;而制造业需要‘往上走’,加强设计研发和投入,这两个‘对上’后,升级和融合的问题就解决了。”对未来“融合”的关键,高书生如是总结。

     

        “确实是这样,现在的设计行业不往下沉,把自己看得太艺术了。这需要一个引导。”宋慰祖分析说,贵州一家丝巾生产企业,原来给爱马仕做加工,后来他们把爱马仕的设计师请来给他们的丝巾做设计,丝巾销量实现成倍增长,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很好的启示。(本报记者  李 慧  张玉玲)

     

        专家观点

     

    创新设计创造美好未来

     

        创意、创新设计从来就是人类一切创新实践活动的先导和起点。好设计不但创造经济价值,而且创造社会、文化和生态价值,成为工业时代企业和国家竞争力的核心因素之一。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正处于发展方式转型、产业结构调整,迎接新产业革命挑战的关键时期,也到了应该充分关注、提升创新设计能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阶段。在传统设计、现代设计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创新设计,将引领以网络化、智能化、绿色低碳、共创分享、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文明走向。(中国工业设计协会顾问 路甬祥)

     

    知识产权保护是基础

     

        2014年新年伊始,国务院常务会议就部署了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政策措施,五项政策措施中第一项就是“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活跃知识产权交易”,这正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中“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在设计产业中的具体体现。我认为,知识产权是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知识产权保护要融入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产业,促进产业蓬勃发展。(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外观设计审查部部长 林笑跃)

     

    设计要触及文化灵魂

     

        设计是以人类总体文明对工业文化、商业文化和资本文化的修正,也是平衡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类欲望的杠杆。设计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以无声的命令、无言的服务引导人类去创造公平、合理、健康的生活方式,实可谓春雨润无声,是未来人类社会不被毁灭的良知、智慧与能力。(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柳冠中)

     

    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化

     

        国家发展工业设计,不仅要发展工业设计产业,关键是要把设计与制造相结合,以设计产业发展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这应该成为我们工业设计各项工作开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目标。江苏发展工业设计,优势在于工业基础和教育资源。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推动工业企业广泛应用工业设计、推动工业设计产学研相结合,促进工业设计产业化、产品化,是我们需要重点思考的问题和下一步工作的方向。(江苏省工业设计协会会长 韩庆华)

     

        (李慧整理)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