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新闻中的历史,历史中的新闻

    ——评《中国百年新闻经典》

    作者:王润泽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12版)
    慈禧太后:“你真是花钱能手,我当年盖颐和园的时候也没想到用琉璃瓦装饰御膳房。”陈今言绘 图片选自《中国百年新闻经典·漫画卷》,原图刊载于1955年《北京日报》。

        二十多年前,在我走上新闻工作岗位时,从旧书摊上买过一套《世界优秀新闻作品集》,记录了英美日德等国媒体对世界大事的报道。细腻的笔触,强烈的现场感,似乎又把我拉回到那风云际会的重要历史现场。这些作品比历史书更生动,更具细节,更有情感,是连接历史的生动桥梁,也是我记者生涯的启蒙老师。

        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任教后,我也常常鼓励学生去读经典新闻作品。同时作为教授新闻史的教师,我更希望新闻专业的学生多一些历史修养、文化积淀,理解和继承中国传统文人情怀。我非常想找到一部作品集,不仅是优秀新闻作品的展示,更能分析新闻背后的故事、历史影响,甚至有作品作者的人生故事、理想信念、个性特点等。

        由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策划、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一套五卷本《中国百年新闻经典》(消息卷、评论卷、通讯卷、摄影卷、漫画卷),在这方面进行了很好的探索。

        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主任刘梓良教授在为本书撰写的总序中提到了出版宗旨,以“努力找出新闻经典作品与记者综合素质之间内在的必然联系作为线索”,找寻“记者综合素质理论建构的基础”。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科学建立新闻工作价值体系与有效提升我国新闻媒体传播能力研究”是编辑这套书的“方法与理论的支撑”。

        本书最大的编写特色就是将作者综合素质与作品分析进行有机结合。读一篇经典,并不仅仅是作品本身,而是结合了作品的时代背景、历史影响以及作者的独特个性等,从更深的历史角度和更全面的业务角度对作品进行了分析。本书对作者的分析尤有新意,从“知识结构(价值基础)、专业技能(价值能力)、职业道德(价值规范)、创新能力(价值成果)”四个方面浓缩出作者的个人特点和价值体系,为深入理解作品气质、内涵和影响,提供了鲜活而生动的背景。因为有了对作者的理解,作品也就更有了人的个性和生命的气息。

        细读本丛书,还有很多亮点和新意。

        第一,这是一套全面系统的新闻经典作品分析。不仅题材全面系统,加上了漫画题材,使这一很少进入新闻教育和业务培训领域的新闻类型也进入到经典的行列;而且遴选时间也涉及自近代报刊诞生以来的百余年时间段。

        本书第一次将消息、评论、通讯、摄影、漫画等新闻类作品中比较重要的五种题材经典汇集一体,加以展示和分析。丛书遴选作品的时间跨度很长,几乎是从近代报刊诞生后,尤其是1900年—2011年的110多年间中国近现代具有代表性的作品。收录最早的作品是《评论卷》王韬的《变法》,发表于1874年;收录最近的作品是《漫画卷》的《无题》,发表于2010年12月27日的《杭州日报》,时间跨度为136年。

        第二,权威性是丛书的另一个特点。如何从浩如烟海的新闻作品中进行选择,的确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历时3年,其间邀请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20多名在校本科、硕士生,查阅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新华社资料库及各大院校图书馆资料库等,复印了数以千计的作品备选。之后编委会召集业界、学界多名专家,数次举办研讨,共同商量遴选标准和推荐篇目,并翻阅作品和人物传记。编委会还与在世作者联系,取得了第一手资料,用最精练的语言概括作者和作品的特点。

        新闻是易碎品,要成为经典,一定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经得住当时发生事件的事实验证,二是经得住历史沉淀后的结果验证,三是经得住时代变迁后的价值验证。事实验证就是新闻作品所反映的必须是当时的事实,或者依当时的事实而提出的判断和观点,不能有歪曲。所谓结果验证,如何从纷繁复杂的事件发展中,提前做出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判断,这对新闻作品有了更高的要求。所谓价值验证,通讯、评论、图片和漫画等新闻题材,事实的选择无不体现一种价值判断。价值判断的正确与否,是否能经得住历史的检验,甚至是否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这些只有历史来回答。

        第三,学术性是本套丛书的深层价值。

        每一种体裁的经典作品集,就是此类新闻业务历史演变发展的样本集,可以从微观的角度审视中国新闻各种体裁演变的过程。近代媒体诞生以来,从评论、消息、通讯到图片、摄影等新闻性内容次第诞生并渐趋丰富完善。《消息卷》从头读来,我们可以悟出“客观”“干净”在不同时代的文本体现,更可以清晰地看到消息题材在媒体上是如何一步步完善、走向现代的。《评论卷》更是如此,中国读书人有“文人论政”“文章报国”的传统,报纸评论即是这一传统与近代传媒结合的产物。从《变法》一直读到《高校扩张,隐忧凸显》,中国读书人在一个半世纪以来的思绪、忧虑、骨气、精神全浸透在一篇篇文字之中,令人感叹、敬佩!

        第四,展示中国新闻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传承是本套丛书的独有内涵。新闻人读新闻经典作品,不仅能从新闻中读到当时的历史,更能从这些历史中,读到当年新闻人的风骨和魅力;不仅可厘清中国新闻事业发展100多年来的历史脉络,深刻体会中国新闻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更可感受中国新闻人不同寻常的价值取向和精神传承——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情结。这是中国新闻的力量,也是中国新闻人的精神家园。

        爱国和责任感是中国新闻人的精神底蕴。正如《评论卷》中所言,这些优秀新闻作品“能承载着民族的文化传统、价值判断和历史好恶,穿越历史,影响后世”。新华社前社长、著名新闻记者穆青曾说,一个对党和人民没有深厚感情的人是当不了好记者的。不论是评论、通讯,还是消息、图片,没有对国家和社会深沉炽热的情感,是不会进入经典行列的。《通讯卷》中说,“欣赏近代中国百年发展过程中那一幅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聆听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那一曲曲激越昂扬的时代旋律。”《漫画卷》和《摄影卷》就更加直接和感性,结合一幅幅图片,读到作者创作的背景和目的,作者对祖国、民族和百姓的浓浓情感穿越时空深深感动了我们。

        “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优秀的新闻作品流传下来就是中华民族一篇篇信史。今天当我们将这些优秀作品集于一书、将这些优秀记者集于一处时,中国经典新闻的价值取向、优秀新闻人的职业素养和价值观就更为突出。这是当下记者在面对社会转型、价值评价多元化、新媒体技术等环境时,值得思考和比照的现实问题。  (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