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星期六

    索契冬奥会

    只为享受一场精彩的赛事

    作者:侯珂珂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22日 04版)
    2月19日,在索契冬奥会越野滑雪女子团体短距离(传统技术)决赛中,挪威队获得冠军。 新华社记者 龚兵摄

        如果以通常的标准来评判,索契冬奥会难称完美。开幕式上计划打开的五环,因故障变成了四环。开赛后,由于气候反常,各国媒体抱怨冬奥变夏奥,突如其来的大雾和大雪又让部分雪上项目被迫改期。

     

        但随着赛程的深入,人们沉醉于精彩的赛事,似乎所有的抱怨和遗憾又烟消云散,索契冬奥会即将在一片欢声笑语中落幕。

     

        回望索契,我们对这个倾心运动之美的国度心存感佩,也被这片土地上的文化所感染。

     

    节能环保算得细

     

        索契冬奥会的奥林匹克主赛场位于索契市南部的阿德列尔小镇,人口不足10万人。当地政府在各个广场区分别建造了免费集会场所,场地内安放了吉祥物和奥运标志,气氛浓厚。俄罗斯人喜欢聚会,这些集会场所为民众提供了一个交流的平台。在索契市区,政府则在各个公园设置了巨大的电视屏幕,为不愿花钱买昂贵门票,却又想看比赛的人们提供观赛环境。冬奥会结束后,这些用环保材料搭建起来的临时集会场所都将拆除,场地还原成原来的样子。

     

        将场馆聚集在奥林匹克公园区域内,主新闻中心和广播电视中心是今后的会展中心,整个城市没有大兴土木,唯一的大动作就是新建了一条由索契火车站穿过市区、开往雪上赛场的火车道。俄罗斯人节能、环保的算盘打得非常细。

     

        与以前奥运会的“免费公共交通服务”相反,采访索契冬奥会的各路媒体并不能免费乘坐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且收费与普通市民一样。据政府人员解释,索契冬奥会的持票观众都是一证一票才能入场,而公交司机无法分辨工作人员与普通观众证件的区别,只能全部收费。同时,收费也可以缓解公共交通压力,让许多人步行观赛。

     

        索契市总人口40余万人,甚至赶不上北京的一个区。相比之下,索契市政府所做的不过是些“小动作”。但就是这些“小动作”,使城市中心区的交通压力在奥运期间得到极大缓解,新闻媒体工作顺畅进行,更让买不起昂贵赛票的市民有处可去,尽情宣泄自己的激情。以小见大,物尽其用;在城市中感受文化,在体验中消化文化。这就是索契为到访者交上的答卷。

     

    民众体育看得重

     

        俄罗斯冰雪项目相对强大,冰球更是这个战斗民族的精神代表。俄罗斯的男孩儿几乎都会打冰球,多数民众退休后选择自己组队定期打冰球,每个大社区几乎都有冰球馆……毫无疑问,无数个社区体育馆正是构筑俄罗斯冰球激情的牢固基石。社区体育馆属于社会公共设施,不以营利为目的,场馆的建造、运行及维修费用均由政府承担。

     

        “我从两千多公里之外来索契看冰球比赛。苏联时期,我爷爷就是冰球迷。这是俄罗斯的传统。”一位俄罗斯观众在奥林匹克公园里大喊。毫无疑问,冰球比赛的赛场永远是爆满。

     

        当地人说,想要成为真正的索契人就要“上山下海”。冬天上山滑雪,夏天入海扬帆。运动是索契以及俄罗斯民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血液里奔腾的运动基因世代相传。

     

        相比中国,索契的购物中心并不算多,但各种专业的户外用品、体育器材专卖店随处可见。一双冰刀不足100卢布(约合人民币不足20元),店里挤满了试鞋的孩子。

     

    参与比取胜更重要

     

        冬奥会期间,只要有俄罗斯选手参加的比赛,票房总是空前的火爆。即便不是夺金热门的比赛,仍有无数观众求票。在俄罗斯民众眼中,运动并不等同金牌和名次,而是一种能带来健康、勇气和快乐的实实在在的生命存在方式。

     

        “参与就要做点什么。”这是通往赛场的路上一位俄罗斯观众说的话。在索契,观看比赛的观众都自觉地选择乘坐公交车或者步行的方式,这样一来能缓解交通压力,二来有利环保。在每个比赛日,每个比赛场馆停车场上的汽车寥寥无几,除了官方用车,几乎没有私家车。

     

        “我们来看比赛只是为了好好享受一场精彩的奥运赛事,毕竟我们从没如此近距离地碰触奥运。这是参与的一种方式。”回望索契,俄罗斯观众随意的话语中却是真切的道理。

     

        (本报俄罗斯索契2月21日电 本报记者 侯珂珂)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