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8日 星期二

    “一对一互助门铃”管大用了

    作者:陈建强 朱斌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8日 04版)

        “刘大爷,您别着急,我这就拨打救助电话啊!”日前,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街新闻里社区,87岁的刘玉良大爷突发心脏病躺倒在床上,家中煤气灶上还烧着开水,他却无法起身。焦急的刘大爷赶紧摁床前的门铃求助。这不,随着门铃响起,老邻居石凤玲迅速来到了老人的家里救急。

        随着空巢老人、高龄老人人数的增加,马场街新闻里社区在2006年启动了“一对一互助门铃”服务,即在需要帮助的老人和志愿者家中安装门铃,老人可随时通过门铃寻求对应的志愿者的帮助。目前,像这样的“一对一互助门铃”在马场街已经安装了100对,成为很多受助者的依靠。爱心门铃不仅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的生活撑起一把保护伞,也将邻里之间的浓浓深情紧密相连。

        家住文静里48门的陈淑芳老人已是78岁高龄,老伴卧病在床10多年。在得知居委会要为陈淑芳老人家中安装“互助门铃”后,楼上的辛树春毫不犹豫地说:“门铃的另一边就安在我家吧!”陈淑芳说:“这么多年我们老两口没少麻烦楼上的辛大哥!只要我一按这边的门铃,辛大哥家里门铃一响,他就立马拿着我家的钥匙下来帮忙。”陈淑芳回忆说,前一阵,有一天老伴在椅子上没坐稳摔到了地上,“还好辛大哥及时赶到,我们俩一起把老伴搀扶起来。买菜、送菜、修灯、安装电话,所有我们家的事情辛大哥都管。都说远亲不如近邻,有了这个门铃,我们比一家人还要亲。”

        “爱心门铃这种互助方式,让老人可以及时得到贴心的服务。”马场街街道社会事业发展科科长王薇表示。街道在掌握受助人群情况的基础上,积极为老人找帮手,主要从他们的邻居中寻找。起初在新闻里社区结成了20对帮扶对子,现在这项服务已经扩展到了全街道。

        目前,在马场街的各个社区,“一对一互助门铃”已经成为很多老人的亲密伙伴。家里买急需品、购电、交话费、跑水、合闸、老人身体不适,都可以通过门铃找到结对的志愿者来帮忙。

        76岁的郭万芳老人膝下无儿女,老伴儿也去世了。2006年,郭奶奶成为社区里第一批互助门铃的帮扶对象。有一天半夜,老人突然感觉身体特别不舒服,情急之下按下了门铃。结对帮扶的邻居吕惠娥及时赶到后拨打了120急救电话,使老人转危为安。郭奶奶说,自己患有严重的白内障,眼睛看不清东西。平时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按一下门铃,邻居便会立马过来帮忙,自己心里特别踏实。今年,老邻居搬走了,社区居委会便将门铃接进了小区物业的传达室。物业经理、社区志愿者徐红说:“我们的物业传达室24小时有人值班,把门铃接到我们这里,照顾老人更方便了。你看,郭奶奶的电卡就放在我们这儿,我们按时帮她交电费。”

        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马场街街道又制订了每年增加50对帮扶对象的计划,力争使更多的老年人受益。王薇表示,目前很多身体健康、热心社区事业的低保户甚至残疾人都主动加入爱心服务的行列,在享受关爱的同时回馈社会。据悉,从2006年起,借助200只门铃开展的各类志愿帮扶已达上万次。“铃声响,关心到”,已成为老人们惯用的口头语。

        爱心门铃不仅照顾了老人,安抚了家属,还传递了爱的正能量。“安装了门铃后,志愿者贴心地帮忙照顾我们的父母,我们就放心了。我们也打算在所居住的社区宣传这个举措,用这种方式来感恩。”说这话的是互助门铃帮扶对象訾祖懿老人的女儿訾晶晶。她的说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在他们看来,这就是爱心传递的力量。(本报记者 陈建强 光明网记者 朱 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