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2日 星期三

    重症监护室的“听风者”

    方序 朱海洋 叶辉 严红枫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2日   06 版)

        本报杭州2月11日电(通讯员方序 特约记者朱海洋 记者叶辉、严红枫)在电影《听风者》中,主人公以其无比敏锐的听力,听声辨物,借助发报机和电台截获敌方情报,屡立奇功。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这样一群“奇人”,他们能辨清不同仪器多达几十种的警报声,来判断其所传达的信息。他们就是医院重症监护室的医护工作者。

        2月10日,记者来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脑重症医学科监护室采访。每张病床边都放置着各种仪器,时不时发出警报声。科主任胡颖红说:“别看现在很安静,但每位医护人员的心都是提着的,眼都是盯着的,耳都是竖着的。”

        据介绍,在重症监护室,有心电监护仪、呼吸机、血透机、颅内压监测仪、喂食泵和微量注射泵等多种常规仪器,按照型号和报警级别的不同,能发出30多种声音。“很多时候,医护人员在忙碌的同时,也必须竖起耳朵听各种警报声,根据声音来判断其传递的信息,并迅速做出反应。”医生李敬波说。

        已经在重症监护室工作23年的护士长王海燕回忆说:“刚工作时,周围都是这些声音,有时候这边在抢救病人来不及跑过去,就得根据声音辨别急缓。以至于成了惯性,下班后会幻听,或者当捕捉到类似的声音,会情不自禁地紧张起来。”

        对于“听风者”这个称呼,胡颖红笑着说:“对我们来说,这是一种基本素质。在重症监护室,抢救生命是按秒计算的,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出最佳的协调。但绝非单纯依赖仪器,机器监护和人工观察是相辅相成的。”

        采访时记者看到,监护室里几乎无空床,每位医护人员都在忙碌着。胡颖红说,由于浙医二院在神经内科和神经外科等领域技术突出、省内顶尖,而脑科监护室是国内成立最早、规模最大的监护室之一,因此脑科监护室四十多张床位常年满员,节假日危重病人更多,从腊月二十九傍晚到大年初七,就新收了28位病人。

        李敬波说,他们几乎全年无假日,就连周末也必须到医院查看病人,好不容易轮到休息,也不敢往外跑,因为一旦有紧急情况,必须第一时间赶回医院。

        今年是脑重症医学科成立的第10个年头,胡颖红终于在同事的“强烈要求”下回家过年。本来应当初五上班的主任,大年初一下午就从老家赶回了医院。一些来自青海、山东、安徽等地的医护人员也因为要值班,无法回家团聚。

        由于高强度的工作,不少医护人员落下了职业病: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失眠、胃病等。这一切病人和家属都看在眼里,采访时,家属们直对记者说,重症监护室里的医护人员“真不容易”。

        面对褒奖,胡颖红说:“病人能好起来,就是我们最大的心愿,也是最好的新年礼物。”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