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12日 星期三

    特别关注

    话剧《活着》走进德国主流剧院

    柴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12日   08 版)
    2014年1月23日,话剧《活着》在北京召开赴德国演出的新闻发布会。导演孟京辉(前排右三)与《活着》的演职人员在一起。 CFP

        核心提示

     

        话剧《活着》感动和震撼了德国观众,证明中国当代戏剧已具备了站上世界戏剧舞台的实力。

     

        由中国剧坛最具影响力的先锋导演孟京辉执导、改编自知名作家余华同名小说的话剧《活着》日前来到德国,并在汉堡塔利亚剧院和柏林德意志剧院成功地进行了四场演出。这是中国当代戏剧进入德国主流戏剧界的一次演出。这部先锋现实主义的话剧,感动和震撼了在场的所有观众。它向德国观众证明,中国当代戏剧已具备了站上世界戏剧舞台的实力。

     

        塔利亚剧院成立于1843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它是德国最重要的剧院之一,多次被评为德国最有影响力的剧院。德意志剧院成立于1849年,也是德国的顶级剧院。戏剧大师布莱希特曾称“这里的艺术属于人民”。能在这两家剧院演出,意味着剧目和剧团已具备世界顶尖的艺术水准。

     

        话剧《活着》作为北京与柏林建立友好城市2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的开幕大戏上演,并参加德国莱辛戏剧节。早在演出前一个月,票已全部售罄。在柏林,最贵的票价达48欧元。

     

        2月8日晚,能容纳600多名观众的德意志剧院座无虚席。导演把这部沉重的文学作品通过他天马行空的艺术创造,变得既残酷又温暖,既荒诞又纯真。在话剧《活着》中,导演通过音乐、舞蹈、多媒体等多种艺术手段来讲述故事,跨越了语言限制,让德国观众看懂了《活着》,充分领略到中国当代戏剧之美。两位主要演员黄渤、袁泉的出色表演更是给力。

     

        《活着》这部余华广为人知的作品曾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德国也有较大影响。德国前驻华大使施明贤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余华的这本小说他早就读过,这次再看话剧,他有了更深刻的感受。话剧《活着》不但讲了故事,还有抽象、隐喻现代感的舞美。从演出结束后长达10多分钟的掌声就可看出,德国观众被深深打动了,他们的掌声也是由衷的。

     

        柏林自由大学汉学系主任顾安达在看完话剧后指出,虽然话剧《活着》引用了原著中的大段独白,但同时又用多媒体、舞蹈和现代肢体语言向德国观众展示了《活着》的内容。《活着》能让生活在不同国家、经历着不同时代、有着不同民族性和文化的德国观众与剧中人物产生共鸣。

     

        曾参加过100场话剧、160部电影演出的德国著名艺术家马陶驰兴奋地向本报记者谈着他的感受:话剧《活着》涵括了大量国际化因素。导演孟京辉把写实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种种不同的艺术风格糅在一起,让话剧《活着》既有现实主义的情节和场面,又散发着超现实色彩的独特气息。话剧《活着》很成功。

     

        一个多月前,孟京辉曾到柏林。他在与包括本报记者在内的中国常驻柏林记者座谈时讲到,20年前,他怀着忐忑与紧张的心情,第一次踏出国门,第一次坐飞机,探访的正是柏林。他受邀来到这个世界戏剧最前沿的地方,参与演出了《等待戈多》。当时他就立下志愿,一定要在上演过歌德、席勒、莱因哈特、布莱希特、海纳穆勒作品的剧院里,演一出自己的戏,演一出中国的戏。今天他的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为话剧《活着》在德国成功演出而付出很大心血的中国驻德使馆文化参赞陈平欣慰地说,这是中国当代戏剧首次进入德国主流戏剧界,向德国观众展示了中国当代戏剧的实力。孟京辉携国家话剧院剧目到德国演出也是中德戏剧交流深入的体现。希望德国观众在观看中国当代戏剧之后,能够了解到现今中国舞台艺术、文化以及社会的发展。

     

        (本报柏林2月11日电 本报驻柏林记者 柴 野)

     

    光明日报
    光明日报(1985.01 - 2009.12)
    中华读书报
    中华读书报(1998.01 - 2010.08)
    文摘报
    文摘报(1998.01 - 2010.08)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博览群书(1998.01-2009.08)
    书摘
    书摘(1998.01-2009.08)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