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8日 星期六

    从仁学看天人合一

    哈佛大学研究教授、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院长 杜维明 《 光明日报 》( 2014年02月08日   06 版)

        “仁”是儒家思想中最核心的价值。不少学者认为,只有在人与人之间才能体现“仁”,想到“仁”就至少是两个人。而1993年,湖北郭店出土了一批文物,即公元前3世纪湖北儒家思孟学派的竹简文献。竹简上,“仁”字有一个特别的写法,上面一个身体的“身”,下面一个心灵的“心”。换句话说,“仁”就是最内在于我们每一个人的价值。

        儒家有一个基本精神,就是从忍到不忍。我不忍父母受苦、孩子受难,情愿自身承受。这是一种恻隐之情。你把这种情往外面推,推到熟悉的人,推到不熟悉的人、陌生人,甚至你的敌人,这就是“仁”。孟子提出“万物皆备于我”,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换句话说,“仁”是具有超越性的。我们不仅要对家人、对社会、对中国人、对世界所有的人有同情感,也要对动物、对植物、对一切生物有同体感。

        在这个框架下面,我觉得儒家的仁学代表了四个必须要掌握的向度:一是个人的修身哲学;二是人与社会有健康的互动;三是人类与自然持久的和谐;四是人心和天道相辅相成。四个向度辩证统一,缺一不可。从四个向度出发,我们要遵循传统文化中“天地君亲师”的理念,要对天有敬畏感,对地有敬畏感,对国家、社会有敬畏感,对老百姓也要有敬畏感,才能真正实现天人合一。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