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5日 星期三

    新春走基层·新年里有新盼头

    有个京味京韵叫“拉洋片”

    作者:张璋 《光明日报》( 2014年02月05日 03版)

        2月2日大年初三,北京龙潭公园东北角。

     

        一位身着青袍头戴黑色小礼帽的艺人站在一方高约三米,长约一米六的“大木箱”旁唱得正起劲:“闯王起了义了,在河南。打湖南,战湖北,回过头来打四川。”手挥目送、抑扬高低间,浓厚的京韵声声入耳。若不是“大木箱”毗邻挂满小黄人、小绒马等充满时代气息布偶玩具的“百货区”,那身段、那唱腔还真让人有点恍然置身于清末老电影里的感觉。

     

    说的是京味,唱的是京韵

     

        “大木箱子”前总是满满当当地坐着一排人扒着木箱中间的圆孔可劲儿地往里瞅,艺人就站在“大木箱”边儿的八仙桌上,一边打着锣鼓镲,一边眉飞色舞地唱着“箱子”里的故事,间或拉一下手边的绳子,再将绳子挂在“木箱”一侧——其中的奥秘只有坐在“箱子”前的看客才知晓。

     

        这人、这箱再带上这唱腔,便是老天桥的传统民俗技艺“拉洋片”。

     

        拉洋片的艺人梁友明是京城名角“大金牙”焦金池的第四代传人。说起师门,梁师傅一脸的自豪:“老北京的天桥,那说的是京味,唱的是京韵!”

     

    有的人是图新鲜,满足好奇心

     

        拉洋片的“大箱子”对于看客们来说是个“谜”,正因着这“谜”能引起人们的好奇心,才有不断的客源来供养这门“手艺活”。而如今的观众对拉洋片的态度也仅剩下那么点儿“好奇”了——这是梁师傅心头的一大憾事。

     

        梁师傅说,拉洋片太“基层”,上不了大雅之堂。但在那个老百姓都上不起学,又没有声电的年代,这活儿计着实是门纯纯粹粹的民间艺术。3分钟一段故事,3分钟一段历史,看官们看着箱子里的画,艺人唱着画里的故事,特别符合老百姓的口味。

     

        在梁师傅的记忆里,前些年跟着师父在白云观庙会表演时总有那么几个老客人来捧场。几块钱看一次洋片,而后就坐在一边听,为的是找找旧时的回忆。而这几年的客人,真真儿是图新鲜,满足好奇心。

     

        据东城区文化委员会副主任、东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魏瑞峰介绍,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东城区目前在册的非遗传承人共126人,为了保护文化传承并进一步扩大非遗文化的影响,保护中心经常在各大传统节日和纪念日举办相关展出,不仅为非遗传承人们提供了展示特长的场合,而且也能让市民体验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北京古都发展的密切关系。

     

        “庙会是个特殊的场合,气氛不一样。”梁师傅的感慨是众多非遗传承人共同的心声,东城区非遗保护中心也早早地认识到了这一点,并在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期间组织了不少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活动。

     

        “咚锵咚锵咚咚锵”锣鼓镲的声音又响起来了,“看看老天桥的玩意儿,老北京的拉洋片!”

     

        又一拨游客凑上前去,那神奇的“大木箱”里有无尽的奥秘,也承载着梁师傅的寄望。梁师傅说:“如今,老北京拉洋片的没几位了,但还是希望这门手艺能传下去,让现在的孩子能体验一下长辈们小时候玩的玩意儿。”(光明网记者 张璋)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