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3日 星期四

    治霾在行动⑧

    “心头霾”如何消除?

    杨舒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23日   10 版)
    CFP

        “北方人减寿说”“影响生殖能力说”“核雾染说”……雾霾频发的当下,种种未经证实的流言一次次指向民意关切的大气污染问题。随之蔓延的,还有公众的焦虑心态。在大刀阔斧治理大气污染的同时,如何消除老百姓的“心头霾”,同样不容忽视。

     

    正视雾霾治理的长期性

     

        凤凰网近日一项网络调查显示,72.67%的受访者不能做到理性对待雾霾,感觉预防无门;67.3%的受访者对雾霾感到恐惧和焦虑;而高达82.29%的受访网友表示在雾霾天心情会变得低落。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下人们的某些共同心态。

     

        “公众的疑虑心态,反映出对得到更多信息的渴望,”环境保护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夏光分析,“关于雾霾的成因和对人体的危害性,毕竟还没有得出最终确切的科学研究结论,有所猜测很正常,但不必形成社会性焦虑。”

     

        他认为,公众对雾霾既不要恐惧惊慌,也不能轻视。“对15年以上才可能慢慢见到的效果,老百姓短期内看不到,心里急,但最终还是要接受并回归理性。”

     

        “对雾霾治理要有信心,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流行病学首席专家、北京市政府参事曾光认为,“雾霾这种大气污染现象目前还处在频发和扩散的阶段,如果在十年内能够抑制其扩散的趋势,使各地空气质量达到一个理想标准,就已经很不简单了。这是一个必须正视的问题。”

     

    打消疑虑尤需信息公开

     

        “不怕问题严重,就怕老百姓心里没数!”夏光认为,公众对雾霾的焦虑,有值得政府反思的地方。“实际上,政府这两年在治污上非常努力,制订计划,大量投入,但这些行动与社会公众意向的结合还不够紧密,与老百姓的沟通互动也不够。”

     

        他认为:“老百姓对一些治霾政策还缺乏切身感受。其实,可以通过论坛或其他交流平台,让百姓都来发表意见、出主意,设监督举报的渠道,让公众在政策的讨论、出台和执行中有实际参与的机会。这也是一个公民社会成长的过程。”

     

        此外,更多的信息公开也同样重要。“公众想要知道更多的政策实施细节,比如每个企业的减排数据,都应切实让大家知道,才能打消人们心中疑虑。”夏光说。

     

        在这个问题上,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洁认为:“大气污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科学问题,但有关知识对于公众来说,明显有科学壁垒,非常需要通过科普的方式把权威、准确的知识传达给大众,当下明显还做得很不够。”

     

    提倡更专业的自我防护

     

        知名评论员邓海建曾在近日的一篇文章中指出:“在这个雾霾蔽日越来越司空见惯的年代,公众对霾的认识,大多还仅仅停留在‘天气’的地步。”

     

        1月16日,北京市发布雾霾黄色预警,空气处于“严重污染”状态,然而,当天中午,记者在天坛公园仍看到许多老人和家长带着孩子前来游玩,其中,戴防护口罩者并不多见。询问之下,“偶尔出来玩玩没什么”“戴了口罩也没用”“觉得不舒服”是他们大多数的答复。

     

        “当下中国人一直都在空气质量慢慢恶化的环境里生活,由无奈到习惯。但是对于一个民族、种群来讲,雾霾对人体产生的可能是累积的健康损害,所以一定要加强专业的自我防护。”夏光忧虑地说。

     

        他认为,PM2.5颗粒非常微小,单靠购买口罩来作好防护恐怕是非常困难的。中国人的传统习惯是开窗透气,但现在外面空气不好了。有条件的话可以采用家居的新风系统,用机器交换空气。

     

        曾光则建议,雾霾严重时一定要减少户外活动,必要时留在室内。他还建议一些学校、企业和机关单位设立环境监测站,购买专业的仪器监测周围的空气质量。一些户外活动的安排,例如学校的体育课、运动会适合安排在什么时间,是否要在户外开展,都需要根据环境监测的数据来研究决定。

     

        夏光还指出,作为普通公众,提倡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同样也是一种自我保护。(本报记者 杨舒)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