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星期二

    教育随笔

    什么是好的考试

    作者:靳晓燕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21日 15版)

        是折磨?还是快乐?一年级的小学生刚刚经历了他们人生中的第一次“考试”体验。

        “一至三年级不举行任何形式的统一考试”这是教育部的减负十条规定中,最引人关注的规定之一。故而,为避免“考试”之嫌,考试有了多种引申之义,或是检测或是测评。当然,名字的变化并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怎么考?考什么?考试的结果用做什么?

        媒体报道中出现了“乐考”——考试如同游戏,传统的试卷变成了“趣味答题卷”,孩子们兴趣盎然地给“数字国王”“汉字国王”写信。游戏中,不知不觉完成考试。

        “考试”结束,孩子们考虑的不是分数,而是关心什么时候“国王”才会回信呀?更为惊奇的是,以至于听到考试、试卷,孩子们满脸疑惑地问:什么是考试?什么是试卷?

        但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如这般“不谙世事”的轻松自在。对另一些孩子、家长而言,那真是一场战争。

        从不知考试为何物到备考前每天都要做一张甚至多张试卷,不少一年级小豆包领略了什么叫题海,什么叫应试。紧张的氛围、恶化的环境、疲惫的身心,孩子们一拨拨地用身体不适来提醒。而父母也见识了孩子们的坚强——虽然发烧,呕吐,依旧坚持考试;家长也因此应急成为中医按摩师,哪里是曲池穴,哪里是大椎穴,抓紧推拿,只为孩子能早点好起来,不会因生病而影响第二天的考试……

        有教育,就无法脱离考试。考试并非万恶之源,也不是一纸文稿,说禁就禁。重新认识什么是考试、什么是好的考试,改造我们的考试,从单一考试向多元评价转变,考试才会有价值,也才不会被人误解。

        对考试简单地拒绝,源于我们对考试目的理解的单一。考试何为?也许是为检查学习效果,但客观上出现了排名。给学生排名,给老师排名,给学校排名……于是,我们的学习,便成了为考试而学,而这样的考试深深地绑架了中国的教育,伤害了无数的人。

        因之,一方面,我们需要改变应试教育背景下考试被异化的局面,但另一方面,也不必把考试妖魔化,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

        在一篇篇“乐考”报道背后,我们倒更想了解,这般“乐考”是如何产生的。

        在“乐考”的学校之一——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实验小学,—年级的小学生不是从枯燥的拼音学习、机械的生字抄写开始步入学习生涯。

        “我们每月一个大主题,每周一个小主题,围绕主题,孩子们唱儿歌、读绘本、玩游戏、演戏剧、学舞蹈、学唱歌……”这样一种主题化的、活动化的学习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孩子的学习视野。半年时间,学生阅读绘本70本,诵读儿歌50首,学唱歌曲26首,排练绘本剧8个,学习古诗18首,识字510个,每个孩子完成了30篇左右的写绘故事。

        孩子们丝毫没有感受到压力和负担,他们活泼开朗,很快乐,很投入,喜欢老师,喜欢学校,喜欢学习。以至于在他们的数字旅行、汉字旅行中,如此盼望与国王交流,而全然不知这就是一种“考试”。老师们也没有负担,检测不是为了排名,只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诊断、评估学生的学习状态、情感态度,帮助孩子们更好地提升,陪着孩子度过一天又一天愉快的生活。

        专家指出,基础教育最大的缺憾,就是以考试代替评价、以考试结果代替评价结果,这是最大的问题。而精确、具体的数据的收集、分类、整理、统计、分析到底是怎样,我们并不知晓。当然,更不知道,好的考试是什么样子。

        显然,乐考不是凭空出现,是来自于学习方式的变化,来自于教学理念的改变。而这种改变,需要校长、教师的勇气和担当,需要更多清醒教育者们大无畏的探索。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