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大多数坐飞机跨时区旅行的人来说,都会出现或轻或重的不适,特别是时差。因此运动员在参加跨洲重大比赛时,往往在比赛前几天甚至十几天就赶到,否则会影响发挥。不要以为这是一个小问题,科学研究表明,对于那些经常需要跨时区旅行的人来说,时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累积起来,会对健康产生非常大的影响。
时差综合征是如何产生的?
时差,简单来说,是两个地区地方时之间的差别。随着地球的不停自转,世界各地每天都要先后经历太阳东升西落。太阳经过某地天空的最高点时,为此地的地方时12点。因此,不同经线上具有不同的地方时。相邻15度经线内所用的同一时间是时区时——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全世界所用的同一时间则是世界时——0度经线的地方时。时区时经度每隔15度差一小时,地方时则经度每隔1度差4分钟。
地球上的所有生命体内都有一种控制生命活动的自然生理机制——昼夜节律系统。我们将这种无形的“时钟”形象地称为生物钟,它由生物体内与地球自转一周24小时的时间吻合的时间结构所决定。目前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生物钟受大脑下丘脑视神经交叉上核的控制。我们有昼夜节律的睡眠、清醒和饮食行为都是在生物时钟的强力作用下进行的。这种昼夜节律不仅在睡眠和饮食上可以清楚地看得到,在大多数情况下,体温、血压、心跳,以及内分泌,也深受生物钟的影响。
一般认为,生物钟受到四个因素的影响:光线、睡眠、运动和食物,而其中光线又是最重要的因素。日本东京大学医学研究所科学家程肇研究认为,哺乳动物的大脑视交叉上核与其他组织、器官在适应时差所需时间方面存在差异,这种不协调状态会导致时差征的发生。他领导的科研小组将大白鼠置于存在时差的环境中,对其视交叉上核和肺、肝脏进行观测。结果发现,前者在1天之内就适应了新的环境,而肺和肝脏却需要6天甚至更长时间来适应新环境。
因此,当我们乘坐快速交通工具,比如乘坐飞机从北京到纽约,时差会引起体内24小时昼夜周期的突然改变,造成生物钟紊乱,从而使人感到疲劳、易怒、头晕目眩、睡眠不好、精神低落或恍惚、消化不畅。严重者可能出现头痛、耳鸣、心悸、恶心、腹痛、腹泻,以及判断力和注意力下降等。医学上把这些反应叫作“时差反应”,把其症状称作“时差综合征”(简称“时差征”)。如果从西向东快速远距离移动,时差反应和时差征通常会更重些,因为身体对时间缩短较时间延长的适应能力要差。
时差综合征可能会削弱大脑功能
率更高。不过,如果小鼠时差是后退而不是前进的话,情况就不那么严重。
科学家普遍认为,女性要比男性更加容易受到时差征的负面影响。这或许是进化使然,因为男性先祖通常需要远距离追捕猎物、进行战争、从事商业贸易,而女性先祖则很少需要这么活动。
研究人员调查了年龄从22岁到28岁的20名空中小姐——她们都有5年的国际飞行生涯,航线至少穿越7个时区。利用核磁共振成像等先进设备,科学家们发现,那些跨时区飞行更为频繁的空姐,大脑颞叶中负责记忆与认知功能的结构较小。领导这项研究的英国布里斯托大学解剖学系的康伍克·乔博士在文章中称:“我发现(时差征)在语言方面并没有什么影响,但一部分的短期记忆受到了影响,而对于一些抽象认知能力来说则是一种严重的损坏。”这一研究结果完全可以从空姐扩展到所有机组成员,并且那些经常进行跨时区飞行的乘客也同样受到时差征的影响。美国俄勒冈健康与科学大学的罗伯特·萨克博士指出:“这项研究表明快速的时差转换将对大脑产生破坏作用,而这一结果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对于一般人而言,时差征看起来并不是多么大的烦恼,但对于频繁跨时区出差、工作、旅行的人来说,患上体力衰弱、抵抗力减弱、高血压和肥胖风险等疾病或许只是迟早的事情。并且,时差征的危害不止如此。一些科学研究发现,它还会影响生育和导致脑萎缩,甚至会削弱大脑的一些功能,其中包括记忆。
试想,如果让怀孕的小鼠像我们一样倒时差会怎样?在新近研究中,科学家把一些交配过的雌性小鼠放在人造日光区域,然后改变小鼠暴露在光下的时间,每隔5至6天就人为地将时差向前调6个小时。
这项研究发表于美国国际权威学术期刊《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上。研究者发现,经历了4次时差变化之后,只有22%的母鼠能顺利生产,而没有经过时差变化的对照组中,90%的母鼠都成功产下了宝宝。科学家解释说,这些母鼠也许已经将胎儿重新“吸收”了,或者受精卵可能根本就没有能够在子宫里着床。
这个发现符合之前的一些研究结果——以前曾有科学家发现,调节昼夜节律基因突变了的小鼠,其发情周期会不规律,且妊娠失
如何治疗时差综合征
非常遗憾的是,直到目前为止,科学家和医学家都没有找到理想的办法解决时差综合征。现在通行的办法有三种:飞行前一个月,坚持每天定时定量地运动;飞行途中尽量不兴奋,多睡觉,并且尽量不进食,到达目的地后再进食;到达目的地后,有意识地多晒太阳。
不过最近的一些研究有了新的进展,让人颇感兴奋。科学家们找到了一种似乎会阻碍机体和大脑快速适应新时区的荷尔蒙。只要抑制这种荷尔蒙,就能改善时差征。这种荷尔蒙未在体内发生作用的老鼠能轻而易举地大幅调整时差。这种基因改良型动物几乎可以马上适应8小时的时差——相当于从英国伦敦飞往美国洛杉矶造成的时差。而要适应跨度这么大的新“时区”,普通老鼠则要花上8至10天的时间。
这项研究是日本京都大学研究生院系统生物学系教授冈村均的研究小组开展的。他们利用基因工程培育出了对“抗加压激素”(又称“后叶加压激素”)不敏感的小鼠。这种小鼠和正常小鼠生活在日光和黑暗循环更替的环境下,为期两周。然后研究人员把日光时长改为8小时,结果是相对于对荷尔蒙激素敏感的同类,对抗加压激素不敏感的小鼠从时差反应中恢复地更快。
这项重要科学发现让生产抗加压激素药更具前景。这种荷尔蒙——神经传导物质,有助于机体主时钟保持节奏,从而增加机体适应时区变化的难度。冈村均指出:“实验鼠是夜行性动物。人类应该也有和实验鼠相同的机制。此次发现将有助于开发治疗时差紊乱的药物。”
虽然想要永久阻碍抗加压激素的神经信号传递并非一件简单容易的事情,并且那样做还会对行为反应和大脑活动产生消极影响,但为了减少、减轻时差征,拥有一种能在短时间内暂时抑制抗加压激素的药物,可能是那些频繁跨时区飞行的人的梦想。
牛津大学布雷齐诺斯学院的著名生物钟专家拉塞尔·G·福斯特教授说:“要彻底治愈时差征还为时尚早,但对于生物钟调整规律的理解则有助于我们开发新的药物,帮助身体尽快适应日夜周期的变化。而对于一些精神健康有问题的人来说,这样的药物还具有更广阔的治疗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