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光明日报 2014年01月05日 星期日

    影事评说·无数个家庭丢弃的摄影底片,为什么成为了影展的获奖作品?

    废品回收站与“北京银矿”

    胡 昊 《 光明日报 》( 2014年01月05日   09 版)
    “北京银矿”作品之一

        空旷的厂房里,放置了两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中国家庭中十分流行的淡绿色冰箱,这很容易引起经历过那个年代的观众的共鸣,他们不禁叫出声来:“我们家以前也有这种冰箱,用了十几年……”在冰箱门上印制的当年那些主人与冰箱合影的老照片,则与展厅中央堆积的家庭照片,共同表明了“北京银矿(Beijing Silvermine)”的主题——这是关于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的那个时代的故事。

        前不久,法国人托马斯·苏文(Thomas Sauvin)及他的策展作品“北京银矿”在2013年第九届连州国际摄影年展上摘得中国优秀策展人飞马奖和新摄影年度大奖两项桂冠。不过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两项大奖的获得者,苏文本人却不是摄影师,他在连州策划的“北京银矿”用到的照片也并非自己的创作,它们都是普通中国家庭的废弃底片——来自一家废品回收站。

        苏文这种基于遗失的、物主不明的和遭人丢弃的照片的视觉艺术创作,被称为现成品影像(Found Photos)创作。作为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以来的现成品艺术的衍生词汇,现成品影像创作已成为当代艺术的新趋势之一。数十张参展作品是苏文50万张底片收藏中极小的一部分,而恰恰就是它们,让苏文得以描摹出中国“不久以前”的社会历史群像,并筑起包含无限艺术可能的“北京银矿”。

        托马斯·苏文身兼编辑、策展人、收藏家和档案管理员数职,他对待“银矿”的态度也的确能体现其开阔的视野。除了策划展览和图书出版的工作以外,他还将焦点放在与艺术家的合作上——透过他人审视以发掘更多的艺术可能性。这让“北京银矿”在利用现成品影像创作的当代艺术新趋势下,依然能够展现出与众不同的特质。

        苏文将照片的真实性放在举足轻重的位置。面对储量丰富的“银矿”,苏文的态度谨慎而开放。他不过分依赖“介入式”的编辑手法来获得戏剧效果。“要让它像一棵树一样很慢、很自然地生长出来,不要控制得那么厉害。最好的系列是你自己也想不到的东西。”苏文没有将编辑工作视为影像叙事实验,为意境残缺的家庭照片虚构广阔的文学想象——由此构筑的“现实”终归远离真实。他强调:“我所有的展览都不是关于单一个体的故事,这一点很重要……你在我的展览中不会看到一个人有两张照片出现……我觉得用一个人的照片讲一个故事有点儿不对……我要讲的不是一个人的故事。”

        苏文没有构造叙事的打算,在其制作的手工书《苏文:银矿》中,他的编辑线索简单明了,却又引人深思:“彩电与冰箱”“一与二”“玛丽莲·梦露与罗纳德·麦当劳”“闲暇和工作”……

        通过“银矿”,人们得以用别样的视角审视历史: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女士们热爱同冰箱合影,到洋快餐进入国人的生活,最后印刷着玛丽莲·梦露、西尔维斯特·史泰龙等美国影星的海报也成为了家庭派对的背景……苏文从中国那段经济腾飞的岁月里,发现了“数不清的幸福瞬间”,“人们拥有快乐的时光,他们一起玩耍、开怀畅饮,彼此相爱”。

        2014年1月14日,苏文将带着他的“银矿”在香港策划一个新的展览。“它们肯定会在稍后的时间里变得愈发重要起来,或许要十年、二十年,甚至三十年的时间。我还年轻,我可以等。”苏文说。

    光明日报
    中华读书报
    文摘报
    出版社
    考试
    博览群书
    书摘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